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誅殺曹爽,獨掌曹魏大權。三年後,司馬懿去世,長子司馬師繼承其父的地位,掌管曹魏軍政大事。但是我們知道「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見次子司馬昭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物,那麼司馬昭有沒有跟他大哥爭地位的心思呢?就這個問題來說,司馬昭應該是沒有這個心思的,或者說他還沒來得及有想法了他大哥就去世了,把位置傳給了他。可以想像如果他大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未來是極有可能出現同室操戈的情況。
高平陵之變,司馬師居功至偉
在奠定司馬家在曹魏地位的高平陵事變中,司馬師是率兵鎮守司馬門的主將,他鎮靜內外,軍陣整齊,極大地安定了處於弱勢的司馬一派的人心。連他們極善養氣的父親都驚訝,自己的兒子竟然這麼厲害。而且司馬師早就為司馬家的這一天做準備了,很早就暗地裡豢養了一批死士,隱藏在民間。到事變的時候,這些藏在暗處的人,紛紛從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幫助司馬氏絞殺敵對勢力,安定內部,確保政變的成功。
臨危不亂,處變不驚,司馬師遠勝司馬昭
高平陵事變前夜,司馬懿將政變的計劃告訴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在得知要舉大事後,司馬昭回去後整夜睡不著覺,心驚膽戰,輾轉反側。而司馬師卻像平常一樣,該吃吃該喝喝,整夜安睡。第二天清晨,司馬師精神奕奕,領兵鎮守司馬門,確保了政變的成功。高平陵事變成功後,司馬師因功被封為長平鄉侯,食邑千戶。從此司馬師開始逐漸確立了司馬家繼位人的地位,開始被培養接替司馬懿在軍政方面的權力。
司馬師戰功赫赫,司馬昭卻功績寥寥
司馬師在高平陵事變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後,嘉平三年,跟隨司馬懿平定王淩叛亂,立下戰功,升為撫軍大將軍。不久司馬懿去世後,執掌魏國軍政大權,次年升任大將軍,大權獨攬。嘉平五年,吳國太傅諸葛恪領兵攻打合肥新城,力排眾議集中兵力在新城迎擊諸葛恪。先派諸軍高築營壘,堅守不戰,等吳軍戰力衰竭的時候,司馬師派出文欽率領精銳部隊出擊,意圖阻斷諸葛恪的退路,並派出毌丘儉等將領從後追擊。諸葛恪擔心全軍被圍困,迅速撤兵逃走,被文欽追上大敗於新城,斬首萬餘人。
正元二年,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反司馬師,二人領兵渡過淮河後,屯兵項縣與司馬師對峙。司馬師一面調兵遣將,派胡遵斷絕叛軍的歸路,派遣諸葛誕直擊叛軍老巢壽春,自己親領大軍與叛軍決戰。司馬師命令鄧艾率領一萬軍隊與叛軍交戰,佯裝戰敗,吸引毌丘儉、文欽出擊。二人果然上當,文欽領兵追擊鄧艾,司馬師指揮大隊騎兵從後面襲擊文欽,文欽戰敗逃到了吳國。毌丘儉得到文欽戰敗的消息後,匆忙棄城而逃,全軍潰散,毌丘儉躲在草叢中被當地百姓射殺,司馬師平定淮南叛亂。
在司馬師去世前,兄弟司馬昭在統兵方面的功績相比較就失色很多了,司馬昭前期的軍功大都在關中地區與蜀漢軍隊的作戰中。但其大都是以夏侯玄、郭淮的副將身份參與,而且基本屬於堅守不出就穩操勝券的戰爭,對敵的殺傷和戰功相當就比較少了。司馬昭唯一一次大規模領兵作戰,是在嘉平四年,司馬師發兵伐吳的戰爭。司馬昭被任命為都督,統帥胡遵、諸葛誕等部七萬兵馬,進攻吳國東興。吳國太傅諸葛恪領兵四萬救援東興,結果司馬昭的軍隊被星夜兼程趕到的吳軍先鋒丁奉趁雪夜擊敗,死傷無數。此戰失敗後,司馬昭的處理也是比較幼稚的,詢問此戰失敗是誰的責任,王儀說應該由統帥承擔,司馬昭竟然把王儀殺掉。回到朝廷後,司馬師的處理就極為高超了,削免了司馬昭的官爵,但卻並未怪罪其他將領,成功收買了人心。
司馬昭與其兄爭權的理由不充分
第一個方面,司馬昭基本確定了司馬師繼任者的身份,一來歷史並未記載司馬師有親生兒子,他僅有司馬攸一個養子,在繼任方面肯定是要在司馬昭後面的。二來司馬家也吸取了曹魏主少,國家動盪的經驗,所以在司馬師選擇繼任者的時候,一定是要選擇一位年長的,經驗豐富的繼任者的,這樣才能保證司馬家的權勢地位。第二個方面,司馬昭在軍政能力方面,相比於他大哥司馬師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就拿豢養死士來說,知道這件事後,估計司馬昭都能嚇出一身冷汗,都不敢跟他大哥爭鋒了。
第三個方面,司馬家其實在魏國內部還有很多敵對勢力,比如文欽、諸葛誕、鍾會等人,這些勢力都不弱。司馬家不能也不敢出現分裂,一旦出現分裂,很快就會被對手抓住,徹底撕碎,他們都是手握重兵,絕不會犯曹爽的錯誤。所以說司馬昭即使是有野心,不能也不敢跟他大哥司馬師爭權,這是保護司馬家更是保護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