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只帶了三千兵馬,為什麼能成功政變?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司馬懿雖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馬,但他這三千人馬,並不是用來對付曹魏的幾十萬大軍,而是只針對曹爽及其黨羽。
再加上當時司馬懿手裡還有幾張很厲害的牌,曹爽最關鍵的時候又掉了鏈子,所以才能政變成功。
要說司馬家發動政變這件事,其實還得從很多年以前說起。
很多年以前,當曹操還在的時候,司馬懿其實只是一個小官,而且是一個很純粹的文官,和軍隊沒有任何關係。不過,司馬懿眼光比較好,一眼就看中了曹丕。在曹丕和其他幾個兄弟為了世子位爭得火熱的時候,司馬懿就加入了曹丕的陣營,並且幫助曹丕奪嫡。
後來,曹操掛了以後,曹丕成功上位。司馬懿因為輔佐之功,自然就開始被越發的重用,進入了曹魏的高層決策圈。而且因為曹丕的信任,司馬懿開始逐漸接觸軍隊。
不過,此時的司馬懿,前面還有一大堆人。不說那些姓曹的和姓夏侯的,就是那些當年曾一起跟著曹操打天下的人,很多都還在世。所以司馬懿那時在曹魏的高層決策圈裡,只能算是個弟弟。
但是,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做了兩件事,讓自己漸漸脫穎而出。
一件是跟隨一個叫陳群的人,一起建立了一套叫『九品中正制』的選官體制。這個體制的出現,對後來好幾百年的歷史,都有很大影響。而這套體製出現以後,對士族的好處是很大的。所以,司馬懿作為建立這套體制的人之一,自然就慢慢成為了曹魏的士族領袖。
另一件事,就是好好鍛煉身體,努力讓自己活得更長一些。
歷史證明,誰活得更長,誰就更有話語權;誰活到最後,誰就是藝術家。
司馬懿完美地實踐了這個道理。
過了幾年之後,曹丕要掛了。曹丕臨走之前,覺得自己兒子之前沒怎麼管過朝政,所以決定幫他找幾個助手,幫忙治理國家。最後,曹丕選了四個人,分別是: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在這四人當中,司馬懿排在最後。
曹丕掛了之後,他的兒子曹叡上位,司馬懿就這樣熬到了曹家的第三代人。
曹叡在位期間,當年和曹操一起打天下的那群人,開始漸漸死絕。就連比曹操年輕一代的那些人,比如曹休、曹真等,都開始漸漸凋零。而當時南邊的吳國和蜀國又不大安分,尤其是蜀國,諸葛亮的幾次北伐,就發生在這期間。
所以沒辦法,曹叡這時候只能在羊群裡找駱駝,找到了勉強還有點帶兵經驗的司馬懿,讓司馬懿去和諸葛亮交戰。雖然在《三國演義》當中,司馬懿屢次敗在諸葛亮手下,好像差了十萬八千里。但其實正史上的司馬懿,其實軍事才能真的很厲害。
至少,能夠擋住諸葛亮,讓諸葛亮幾次北伐無功而返,這就很厲害了。
在和諸葛亮的交戰過程中,司馬懿的聲名,也越來越盛,漸漸成為魏國真正舉足輕重的大佬。
就這樣,又是十年時光,匆匆而過。在這十年裡,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且,司馬懿還跑贏了比他小一輩的曹叡。此時的曹叡,也繼承了自己老爹不長壽的基因,身體越來越不行了。
這時的曹叡,對司馬懿可以說是既依仗,又忌憚。
估計當時的曹叡,心裡只有一個問題:這老傢伙怎麼還不死?
此時的司馬懿,已經快60歲了,這在三國那會兒已經算是很長壽了。最關鍵的是,曹叡看到司馬懿以後,發現司馬懿的身體居然比自己還好。
為了耗死司馬懿,曹叡還曾讓司馬懿率軍,遠征遼東的公孫淵。所謂遼東,就是今天的東北地區。三國那會兒,可沒有什麼飛機、火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馬。想要去遠道去一趟遼東的話,就算年輕人都得丟半條命,何況司馬懿這個已經快六十的人了?曹叡希望,最好的結果,就是司馬懿能掃平遼東,然後自己也死在那邊,這樣自己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但可惜的是,一年之後,司馬懿確實是徹底掃平了遼東,同時司馬懿自己也安然無恙地回來了。反倒是曹叡,已經命不久矣。
最要命的是,曹叡本身沒兒子,後來只能從曹家其他兄弟那邊,過繼兩個來做自己的孩子。但這兩個孩子,當時年紀都還很小。如果留下一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曹叡實在很擔心,未來他們壓制不住司馬懿。
此時的曹叡,很想把司馬懿一起帶走。可是司馬懿此時已經是魏國士族的最高領袖,沒有合適的理由,就算是曹叡也不能殺他。所以最終,曹叡想了另外一個辦法。
既然帶不走你,我不用你,把你邊緣化總行了吧?
所以曹叡臨死之前,首先制定出一份托孤名單,上面一共五人,全都是曹家的親戚。曹叡覺得,我留下的輔政之人,全都是曹家自己人,未來總會安全一點了吧?但可惜的是,這時候曹叡身邊有兩個寵臣,因為和這個名單上面的幾個人,都有仇。出於自己的安全考慮,這兩個寵臣開始玩了命地詆毀這幾個人。曹叡也是命不久矣,思維有點混亂,所以就動搖了。
既然這幾個人不行,那還能找誰托孤輔政啊?
此時的曹叡,已經沒有更多的選擇了。只能從先前那個名單裡面,挑了唯一一個沒有被詆毀的曹爽,然後再加一個身為士族領袖的司馬懿。在曹叡看來,這兩個人一個代表宗室,一個代表士族,相互制衡的話,倒也能形成一個平衡,保證魏國朝堂不出亂子。
做完這些之後,曹叡撒手人寰,先前過繼來的養子曹芳即位,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
魏國由此進入了二元制時代,司馬懿終於熬到了曹家的第四代人。
曹芳登基的時候,才只有八歲而已,自然不可能處理好朝政。所以當時魏國的大權,就全都落入了曹爽和司馬懿的手裡。古語有云:一山不容二虎。當朝堂上只有兩大巨頭的時候,這兩大巨頭是絕對不可能和平相處的。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肯定要分個你死我活。
就這樣,司馬懿和曹爽的鬥爭開始了。
在這場鬥爭當中,首先出招的是曹爽。曹爽主動上奏,請求將司馬懿升為太傅,廢掉司馬懿的軍權。然後對那些追隨司馬懿的人,也大多選擇了明升暗降的法子。漸漸地,司馬懿就被逐漸架空,成了一尊泥菩薩。
在這個過程中,司馬懿並沒有出招,只是冷眼旁觀。
客觀來說,此時的司馬懿,如果想要和曹爽斗的話,其實有很大的優勢。畢竟司馬懿是四朝老臣,聲望極大,謀略更不是曹爽這種後輩能比得了的。但是司馬懿還是選擇了隱忍,選擇什麼都不做。
司馬懿之所以會這樣選擇,主要原因其實有三個。
首先,兩人分別代表了魏國的宗室集團和士族集團。如果司馬懿和曹爽爭鬥的話,就不單單是兩人的爭鬥,而是兩大集團的爭鬥,魏國必定內亂,這是司馬懿絕對不想看到的。
其次,曹爽是宗室成員。就算斗倒了曹爽,宗室肯定還會有其他人站出來,而且說不定比曹爽更難對付。畢竟,此時的司馬懿,還沒有力量去斗倒整個士族集團。而且,只要司馬懿斗倒了曹爽,勢必會引來整個宗室集團的反感。未來曹芳長大以後,出於自身穩固地位的考慮,一定會徹底除掉司馬家。
第三,司馬懿是真正的老謀深算,知道『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倒炕』的道理。雖說曹爽看起來很兇猛,但在司馬懿看來,弱點其實很多。比如人性方面,曹爽好大喜功,這是他無法避免的缺點。
與其與之相爭,不如讓其自取滅亡。
於是,司馬懿開始主動退讓,甚至開始在家裝病,等待那個一擊致命的機會。
果不其然,後來的事情發展,果然如同司馬懿預料的一樣。
曹爽大權獨攬後,開始在朝野上下肆意安插親信。他的這種做法,其實已經威脅到了皇帝曹芳的地位,犯了大忌。
除此之外,曹爽還犯了兩個重大的錯誤。
首先,曹爽剛剛大權獨攬的時候,為了樹立威信,決定發動對外的戰爭。客觀來說,曹爽這個方向確實沒錯,如果能夠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曹爽確實可以漲一波聲名,對自己掌握權力很有幫助。
但問題就在於,曹爽忘了自己有多大本事。
吳國和蜀國,真的是那麼好打的?
果不其然,曹爽對蜀國發動戰爭,結果大敗而回。對吳國發動戰爭,一樣損兵折將。這兩次戰事,非但沒有對他起到什麼幫助,反倒是讓大家看清了他的實力,覺得他的能力未必能夠勝任輔臣的位置。
如果說,這個錯誤,還只是因為曹爽能力不足的話。那第二個錯誤,就純粹是因為曹爽的人性缺點了。
在司馬懿托病回家之後,曹爽大權獨攬,性情開始逐漸變得驕縱跋扈。排除異己、索賄斂財、生活奢靡,在生活上開始漸漸逾越禮制,和皇帝等同。甚至直接進入皇帝的私庫,去取皇帝私人的寶貝。
這些事情,如果只是單獨一件的話,以曹爽的地位來說,倒也不算什麼。但這些小事加在一起的話,問題可就大了。
曹爽你想幹嘛?
篡位嗎?
正是因為這兩件事,曹爽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就連原本應該最支持他的曹家宗室,都開始漸漸動搖。至於普通士族,更是早已對其離心離德。
這樣的曹爽,雖然仍是大權在握,但已經是一個空架子,再沒什麼可怕的了。
司馬懿深知這一點。
自從居家托病以來,司馬懿其實一直都在等一個機會。等曹家宗室允許他除掉曹爽,但是又不會因此報復他的機會。斗倒曹爽,但是日後司馬家又被清算,這樣的結局,不是司馬懿想要的。司馬懿想要的,是斗倒了曹爽之後,那些宗室依然可以允許他掌權。所以長久以來,司馬懿面對曹爽的責難,只是被動挨打,明面上從未出招。
但同時,暗地裡司馬懿則蓄養了三千名死士,為將來可能到來的機會做準備。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馬懿終於等來了這個機會。
這一日,曹爽及麾下心腹,帶著曹芳去城外的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馬懿趁著曹爽及其黨羽離開洛陽之際,在城內暴起發難,迅速控制了洛陽城內的城門、武器庫、皇宮等幾個要害地方。
此時的洛陽,雖然是魏國的國都,但因為曹爽帶著皇帝去祭陵的緣故,城內精銳被帶走了大半,正是空虛的時候。再加上曹爽出城的時候,將幾個核心人物都帶出了城。所以當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候,城內根本沒有人能夠站出來,指揮城中軍隊進行抵抗。
司馬懿幾乎是兵不血刃,以極小的代價,就控制了整個洛陽城。
當然,就算成功佔領了洛陽城,司馬懿此時勝算依然極小。因為此時魏國的軍權,都掌握在曹爽手裡。曹爽一聲令下,完全可以調來幾十萬大軍,圍攻洛陽。以司馬懿手上這三千死士,自然守不住洛陽城。更要命的是,曹爽此時可是和皇帝曹芳呆在一起的。只要曹爽逼曹芳下令,將司馬懿的身份變成叛賊,司馬懿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翻盤的。
但是,司馬懿接下來先後打出了幾張牌,徹底扭轉了局面。
首先,司馬懿進宮去見太后,告訴太后自己並無反意,只是想要罷黜曹爽。經過一番解釋後,司馬懿終於贏得了太后的信任,得到了太后的懿旨。如此一來,司馬懿在大義上就可以和曹爽分庭抗禮,不會因為曹爽挾持皇帝,就被一句話打成了反賊。
然後,司馬懿開始玩起了心理戰。一方面,司馬懿挾持曹爽在洛陽城內的家眷,已經曹爽麾下重要黨羽的家眷。曹爽是外出祭祖,自然不可能帶家眷一同出行,這就給了司馬懿機會。另一方面,司馬懿態度誠懇,告訴曹爽,只要他放棄權力,將權力歸還於皇帝。回到洛陽以後,既往不咎,還能過富家翁的生活。
面對司馬懿開出的條件,曹爽動搖了。
曹爽本就是一個頂尖的官二代,沒有像他的父輩那樣,追隨曹操在戰火當中建國。這樣的曹爽,心不夠狠,很難放棄家眷,專心追求所謂的權力。而且最重要的是,直到這時,司馬懿的所作所為,都像是一個大大的忠臣。完全是一心為國,而非為了一己私利。如此一來,絕大多數的士族和宗室,都會選擇站到司馬懿那邊。
這個時候,如果曹爽選擇挾持皇帝,直接將司馬懿當做叛臣,然後調動兵馬直接圍攻洛陽,說不定還有一絲勝算。但曹爽的性格,注定他無法完全忽視自己的家眷,不可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所以最終,曹爽選擇了投降。
曹爽投降之後,司馬懿瞬間變臉,以謀反罪將曹爽黨羽全部殺盡,自己獨掌曹魏大權。
此時的曹魏宗室,雖然反感司馬懿對曹爽的趕盡殺絕。但因為曹爽之前太過跋扈,加之司馬懿此時佔據了大義,所以也就沒人起來反抗司馬懿。而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司馬懿大權獨攬,開始逐漸清洗掉那些效忠曹家的人,逐漸換上了司馬家的人手。
就這樣,當年曹操辛辛苦苦打下來的魏國,終於改換門庭,變成了司馬家的囊中之物。
縱觀整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司馬懿能夠僅靠三千死士,便成功政變,原因其實十分複雜。司馬懿當時取得了絕大多數士族的支持,而曹爽則因為自大,失去了宗族勢力的支持。與此同時,司馬懿當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也是妥妥的大忠臣形象,沒誰想過他是真的想要自己造反。再加上曹爽性情不夠剛強,這才給了司馬懿可趁之機,一舉掌握了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