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曹操華容道逃跑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三國正史中,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當然是沒有的,但劉備和周瑜都不想讓自己的部將幹掉曹操,那倒有可能是真的:誰都不想單獨承受諸曹夏侯的怒火,周瑜沒有窮追不捨,劉備大呼小叫地趕到的時候,只看到幾個陷在泥濘中的傷兵,曹操早就沒影了。
曹操之所以選擇從華容道撤退,其實是被地圖騙了。客場作戰的曹操圖上作業,本以為華容道是逃生捷徑,誰知卻是一片沼澤地。曹操從華容道逃生有多難?宋朝大詩人陸游在《入蜀記》中心有餘悸地說:我的很多縴夫都被虎狼吃掉了,那條路走過一次,這輩子都不想再走了。
按照當時的戰爭格局,即使曹操緩慢撤退一天只走十里,劉備和周瑜也只能「尾隨護送」而不會真的追上去斬草除根——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軍捨命一搏,劉備和周瑜也得傷筋動骨,所以誰先追上曹操誰倒霉。
曹操從華容道狼狽撤退,周瑜沒追,劉備「沒追上」,這件事在《三國誌》和《資治通鑒》中均有詳細記載,就無須筆者佔用讀者諸君流量來贅述了。
曹操過了華容道之後仰天大笑:「劉備(請注意,曹操只提劉備而沒提周瑜)真是我的對手(吾儔也),但是我這老朋友反應還是有點慢,如果他在這裡放一把火,咱們誰也逃不掉!」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個預言家,劉備確實是一個比孫權難對付的敵人。在曹操眼裡,孫權或許能給曹丕製造麻煩,但跟自己相比還差那麼一點(孫權曾向曹操勸進、向曹丕稱臣)。
閒話少敘言歸正傳,咱們還是來看看當年曹操撤軍路線圖。
三國時期的華容道並不在今天的湖南省洞庭湖以北的華容縣,而在湖北省長江北岸的監利縣。
曹操從烏林敗退,目的地是南郡,從烏林到南郡畫一條直線,華容道就在這條直線的正中間,按照地圖規划行軍路線,華容道無疑是最佳選擇。但是曹操沒有經過實地勘察,並沒有想到華容道會那麼難走,結果這一走,就差點走丟了半條命。
跟現在的監利縣道路四通八達不同,古代的華容道簡直就是生命禁區,陸游的《入蜀記》這樣描述:「無復人居,兩岸皆蕸葦彌望,謂之百里荒。阪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挽卒多為所害。」
通過陸游的描述,我們就知道曹操當時有多艱難了:長江岸邊的沼澤地帶,既不能行船也不能騎馬,兩邊蘆葦茂盛,曾經火燒博望的劉備(不是諸葛亮)要是派幾個特種兵趕在前面放火,那曹操只能是叫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了——南郡出來的接應部隊只能望火興歎。
讀者諸君都知道,古代的交通條件是很差的,大軍行進都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能夠有一個被稱作「道」的地方可走,那已經是喜出望外了。
但是地圖往往是靠不住的,尤其是古代的地圖,基本只有簡單的線條,卻很少標注地理水文情況——華容道在旱季是通途,但是下點雨就會變成沼澤地,曹操很倒霉,他走的就是沼澤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人生地不熟的曹操上了一個惡當,但要說他是一敗塗地也不準確,曹軍傷了筋卻沒有動骨,曹操帶領主力部隊返回北方,仍有餘力在荊州佈局:「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
曹操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傑出軍事家,劉備周瑜也都是當世梟雄俊傑,曹操敢走華容道而劉備周瑜不肯窮追,當然有他們自己的考量。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曹操懊悔自己走了華容道——紙上談兵害死人,十分準確的地圖也騙人,如果劉備周瑜想幹掉我,我已經變成泥炭烤肉了!
曹操不知道華容道在當時會變成沼澤,而坐地戶劉備周瑜是知道的,如果他們想追上曹操,至少有十種辦法能讓自己的部隊不陷入沼澤之中。但是在他們眼裡,荊州的「無主之地」比曹操的首級更有吸引力,所以他們一隻眼睛目送曹操遠去,另一隻眼睛卻在盯著盟友:這麼大的地盤兒,可別讓那廝搶了去!
千難萬險跋涉過沼澤,死裡逃生爬出華容道,曹操經歷了人生最狼狽的失敗。沒有關羽網開一面,卻有劉備姍姍來遲,三國時期的戰爭就是這麼詭異,以至於我們每次看三國正史都會產生許多疑團:如果關羽早早等在華容道上,他不會不會連曹操的面都不用見,放一把火就解決了問題?
根據正史記載,關羽當年逃出曹營也是十分倉促的,劉備的老婆和兒子(劉禪的哥哥,疑似糜夫人所生)都丟了,這是關羽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和污點、愧疚,如果他在華容道上攔住曹操,估計也不肯輕易放過這個向劉備證明忠貞的機會。
雖然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這樣的子虛烏有之事無需討論,但有一個問題不能不請教讀者諸君:劉備周瑜不肯窮追曹操,真的是不想畢其功於一役嗎?如果他們在華容道放一把火,後漢歷史是不是就要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