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太史慈是什麼人,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提到三國時期的武將,大家第一時間想起來的似乎都是這幾個名字,而且大多都來自蜀魏陣營,相比之下東吳的將領更長於謀略,作戰能力稍顯遜色。而唯有這一人,算得上是東吳猛將的代表,他就是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義,青州東萊郡黃縣人。少年時勤奮好學,不到弱冠之年就在郡裡擔任了奏曹史這一官職。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專門寫了一篇《太史慈傳》,開篇即說:「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這側面反映了在宋代的士人階層中,太史慈頗具聲望。
不論是陳壽的《三國誌》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都未對太史慈的生平做大量刪減,他的人生重要軌跡幾乎全部都被保留了下來。太史慈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有這樣兩個:北海救孔融和酣戰小霸王。
沒錯,這個孔融就是「孔融讓梨」的那個孔融。話說孔融知曉了太史慈任奏曹史時跡,頗為稱奇,故而對太史慈的母親頗有照拂。適逢孔融為對付黃巾軍,出屯於都昌,卻被黃巾軍將領管亥所圍困。太史慈從遼東返家,他的母親便勸說太史慈前去相助。太史慈單槍匹馬從外部突破黃巾軍的包圍,進入城中與孔融會面,並承諾替他去向劉備請求救援,就此解除了北海的圍攻。
有勇有謀,知恩圖報,北海救孔融一事極好地反映出了太史慈的優良品性。
同樣,酣戰小霸王固然精彩,然而重要的並不是這場戰鬥的輸贏,而是這場戰鬥讓孫策與太史慈相識,兩人一笑泯恩仇,太史慈答應投奔孫策。彼時孫策部下皆不信太史慈真的歸降,孫策卻深具信心地說:「子義他捨棄了我,還可以投奔誰呢?」後太史慈果然如約而返。
其實這場際遇的原因也很簡單。太史慈空懷一身絕藝,卻未遇明主,從前他在劉繇麾下,可惜劉繇這類人沒有賞識的眼光,太史慈自動請纓出戰的時候,劉繇卻說:「你年尚輕,未可為大將,只在吾左右聽命。」白白浪費了太史慈的能力,因此太史慈遇上孫策,就猶如千里馬遇之伯樂,和孫策共打天下,他自然是十分願意的。
孫策離世之後,繼任的孫權蕭規曹隨,繼續將西南邊的戰事交給太史慈打理。
好景不長。建安十一年,太史慈因病溘然長逝,時年41歲,僅留下一句「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的喟然長歎,至死仍在掛念自己未能完成不世之功的願景。在演義中,羅貫中先生改寫了太史慈的結局,讓他戰死於和張遼交手的合肥之戰,雖說比正史上多活了幾年,但也算不上是個好結局。
看來上天對於有才能的人,似乎總是格外苛刻,一代猛將太史慈就此隕落,著實令人歎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