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三國時期的一個完人,僅此一個!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01
古人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漢末、三國之交卻出了一個完人,還被譽為那個時期唯一的完人。
這個人叫盧植。
盧植為人性格剛毅、品德高尚、志存高遠,常懷匡扶社稷、救濟世人之志,德行、操守俱佳,培養了幾個大名鼎鼎的學生,比如劉備、劉德然和公孫瓚。
劉備就不用介紹了,地球人基本上都曉得。
而這個劉德然,雖然在史料上沒有留下多少印記,但《三國誌》卻記載他是劉備的堂兄,就憑這個身份,想必也不是一般人,何況他父親劉元起,也就是劉備的叔叔,經常對妻子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至於公孫瓚,那更不是一般人,東漢末群雄之一,官至奮武將軍,大破青州黃巾軍的就是他,在那一戰中,他僅有兩萬人,需要對付的,卻是三十萬黃巾軍。
第一次PK,他就將對方斬首三萬多,對方大敗而逃時,他又率軍追上,再次大敗之,又是斬首數萬,俘虜七萬多人、車甲財物無數,可惜後來中了袁紹埋伏,失敗後引火自焚。
02
據《後漢書》,盧植不但學問好,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還是個聲如洪鐘、身材高大的美男子。
身高七尺五寸的劉備,在當時已是鶴立雞群的大個子了,盧植的身高是八尺二寸,還是個大酒罈子,一次能喝下一石酒,臉都不紅一紅。
這樣的畫風,完全是當武將的節奏,可他後來當的,卻是地地道道的文官。
而除了是個經學家,盧植還拜另一位大儒陳球為師,跟他學習刑名法律,這樣一來,他精通的就不單單是經學,還有律令。
《後漢書》說他品德高尚,到底有多高尚呢?
他的老師馬融,也許最有發言權。
馬融是著名經學家,也是當時的大儒,有「漢代通儒」之稱。
作為外戚豪族,馬融既有錢又會享受,家中歌女如雲,不但節假日有表演,馬融在講課時,也讓那些美女在堂前輕歌曼舞。
而在課堂上的盧植,除了認真聽講還是認真聽講,從未瞟過那些美女一眼,搞得他的老師也對他敬佩不已——這哪裡是人,簡直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具有這種「定力」的人,將來一定不得了!
然而,盧植學成後,並未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去做官,而是回涿州老家教書去了,劉備、劉德然和公孫瓚,他這三個傑出的學生,就是那時候拜他為師的。
學成回家,遠離「人間」,並不意味著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實際上,他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國家大事。
比如,據《後漢書》記載:
公元168年,漢桓帝皇后竇皇后的父親竇武,因擁立漢靈帝劉宏有功而官拜大將軍,把持朝政後想讓雞犬升天,為其族人封爵。
盧植立即以布衣身份上書,勸竇武「莫貪天功」,如今「四方未寧,盜賊伺隙」,還是「外崇訓道之義,內息貪利之心,任用良能」要緊,這才是強幹弱枝之道。
可惜,一心想為自己和族人謀私利的竇武,根本聽不進去。
03
據《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遠離塵囂在老家教書的盧植,相當於半隱居,但因名氣太大,當時又是用人之際,他所在州郡,自然不希望這樣的人才被浪費,但多次叫他去做官,他都沒給面子,直到後來被征為博士,「乃始起焉」。
進入仕途後,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首次被重用,竟然要「感謝」揚州九江郡的蠻族!
那是公元175年(漢靈帝熹平四年)的事情。
那一年,揚州的九江郡蠻族發生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文武雙全,便拜他為九江太守。
盧植不負厚望,到任沒多久,就輕鬆地平定了叛亂。
然而不久,他就因身體原因,辭去了九江太守的職務。
不過,當他得知朝廷批准了議郎蔡邕(蔡文姬父親)等人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即將啟動校勘儒學經典書籍工程,完工後將把校勘好的儒學經典刻成石碑,然後立於洛陽開陽門外太學門口,他立即上書毛遂自薦,請求允許他參與這一工程。
實際上,盧植的身體並無大礙,之所以辭去九江太守職務,多半是因為對當官沒多大興趣,他真正喜歡的,還是做學問。
所以,一旦有這樣的機會,他是不會放過的。
然而,他的請求尚未被批准,廬江郡那嘎達也發生了蠻族叛亂,朝廷又第一時間想到了他,認為他在擔任九江郡太守時,不但很快平定了叛亂,還對當地人有恩有信,深得百姓信賴和擁戴,於是拜他為廬江太守。
和上次一樣,盧植一出馬,叛亂很快就被平定,然後他就被召回了朝廷,被任命為議郎,主要工作,正是他所喜歡的。
從此以後,在東觀(東漢宮廷中貯藏檔案、典籍和從事校書、著述的所在,位於洛陽南宮,建築高大華麗)的辦公室裡,盧植和蔡邕、馬日磾、楊彪、韓說等人一起,開始緊鑼密鼓地校勘儒學經典,同時參與《漢記》的續寫。
蔡邕等人建議啟動的這個工程,史稱「熹平石經」,又因立於太學所在地而又叫「太學石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校勘、抄刻的是《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一共二十多萬字。
光是抄刻就花了八年時間,抄刻在46塊石碑上,每塊高三米多,寬一米多。
幹了一段時間,漢靈帝劉宏覺得,光讓盧植做學問,實在有些浪費人才,再說與其他工作相比,寫書並非那麼緊要,他還是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便將盧植轉為侍中,遷尚書。
04
有時候,上天的安排就是那麼有意思,比如盧植,明明是個文官,老天爺卻不斷地安排他去做武將做的事情,當九江太守時是這樣,當廬江太守時是這樣,被任命為尚書後不久,他又一次奉命平叛。
這一次搞事的,那可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有名的「黃巾之亂」,發動起義的首領,是大名鼎鼎的冀州人張角。
起義發動的時間是公元184年,地點位於北方的冀州一帶,但僅僅一個月之內,響應起義的就達八州(有說七州)二十八郡,頭綁黃巾為記號的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朝野震動。
四府(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一致推薦盧植擔當平叛大任,與漢靈帝的想法不謀而合。
於是,朝廷拜盧植為中郎將,持節,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為其副手,「將北軍五校士(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發天下諸郡兵征之」。
那時的黃巾軍,已經發展到15萬人,而盧植率領的軍隊,僅是其三分之一。
然而,當盧植連戰連勝,將張角和黃巾軍逼退至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將其包圍,積極進行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等攻城準備時,最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了。
05
左豐,漢靈帝劉宏最信任的宦官之一,盧植包圍張角之際,左豐被劉宏派去考察軍情,「順便」向盧植索個賄。
中國歷史上,前線軍事主官被皇帝派去的監軍等索賄的現象,可謂多如牛毛,甚至成了一種潛規則,左豐這麼做,只不過在做他「該」做的事情。
連一些下屬,都覺得這很正常,所以勸盧植趕緊花錢買平安。
但他們忘了,盧植是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人,何況這種潛規則在他看來,簡直是對他的侮辱。
左豐更沒有想到,這是個寧願丟命,也不願丟原則的傢伙!
當然了,盧植的拒絕,還是很委婉的:「軍糧尚缺,安有餘錢奉承天使?」
——現在軍糧都不足,將士們飯都吃不飽,哪有餘錢孝敬皇上派來的使者?
左豐的卑劣目的沒有達到,當然很鬱悶,但他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回到朝廷後,左豐向漢靈帝報告:廣宗縣城很容易攻破,盧植卻按兵不動,也不知他到底是哪一邊的!
劉宏大怒,不分青紅皂白免了盧植職務。
盧植就這樣被人用囚車押回洛陽,被判了個死罪減一等(無期徒刑)。
撤掉盧植的職務後,漢靈帝命中郎將董卓取而代之,沒想到這頭肥豬剛來到冀州前線,就被黃巾軍打得落花流水。
若不是同年八月,左中郎將皇甫嵩平定兗州東郡黃巾軍後,被朝廷改派到冀州平定黃巾軍。
皇甫嵩回到洛陽後給漢靈帝上書,把平定冀州黃巾軍的功勞推給盧植,盧植是不可能被從牢裡放出來,並且官復原職的。
06
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翹了辮子,大將軍何進掌握朝政。
何進想剷除危害甚烈的宦官勢力,召并州牧董卓進京助力。
盧植極力勸阻:「董卓狼子野心,今後必為後患,絕不能召他進京。」
何進不聽。
董卓進京後,果然凌駕於朝廷之上,想把少帝劉辯廢了,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召集文武百官「商討」時,沒人敢說半個不字,唯獨盧植一人堅決反對。
董卓大怒,要把盧植殺掉,蔡邕苦苦求情,議郎彭伯也說「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董卓才沒殺他,但免了他的職。
盧植明白,董卓只是暫時放過了他,這筆賬他一定給他記著,隨時會找他算賬,所以那以後不久,他就以年老體弱為由,請求回老家涿州。
得到董卓批准後,盧植立即離開洛陽。
不出所料,董卓果然派人來追殺,可惜未能如願,因為盧植早就料到了他這一手,離開洛陽後就拐入了一條小路,董卓派的殺手撲了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