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會為什麼叛變沒成功?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三國的最大特徵是:重建及重建失敗。曹魏滅蜀漢,曹魏以鍾會為主將、鄧艾為副將(以兩人實際控制軍隊人數界定),展開滅蜀軍事行動。滅蜀之後,鄧艾以「謀逆」罪名被誅殺(台灣學者柏楊評價鄧艾:「功過於岳飛,冤大於岳飛」)。鍾會則與姜維勾結,以「事不濟,如劉備般割據蜀地」的心態,公然謀反。鍾會,是東漢鍾繇之子。鍾繇的地位,類似今日人大委員長或政協主席之地位。顯赫貴族背景及滅蜀蓋世功勳,都沒能阻擋鍾會「事不濟,如劉備般割據蜀地」的步伐。
鍾會自小以聰慧聞名當世,在滅蜀的巨大榮耀面前,在戰事結束之時,卻選擇謀反。鍾會或許看清,東漢到西晉的三國戰爭,基本已經落幕,但是,落幕後的重建,以鍾會居於司馬昭中樞的有利地位,憑借鍾會的聰明,應該看出,重建注定失敗。全盤崩潰的社會,「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鍾會謀反,民國大師呂思勉的觀點是:鍾會不是普通的野心家,鍾會謀反的原因,是因為鍾會「心存魏室」。鍾會是魏國元勳鍾繇之子,鍾會滅蜀時的曹魏,正處於司馬氏篡魏列車臨近終點站的時刻。司馬篡魏一旦成功,以鍾會的地位與功績,鍾會必將成為晉王朝開國元勳。未來晉王朝的「開國元勳」,選擇在取得消滅敵國的巨大榮耀前造反,而且司馬家族的階級屬性,與鍾會家族相同,均屬門第世家的代表。鍾會謀反,豈非是向其階級兄弟開戰?何況曹魏以法家手段摧殘東漢以來的門第世家階級,曹魏的治理邏輯,並非鍾會家族所能認可與接受。鍾會的謀反,形式上只能是以收到曹魏後宮「太后密詔」的粗劣手段為反司馬旗幟,試圖重建曹魏新秩序,阻止司馬篡魏。但鍾會的「崇高理想」,或許是借蜀漢姜維加入謀反陣營的機會,在阻止司馬篡魏的同時,以保存曹魏為名,行恢復東漢之實。司馬昭任命鍾會為曹魏伐蜀主將的原因是:鍾會在主流輿論反對伐蜀的情況下,主張對蜀採取軍事行動。司馬昭說:「眾人皆言不可伐蜀,猶豫膽怯之下伐蜀,不會成功。鍾會極力主張伐蜀,派遣其伐蜀,必能成功。」鍾會伐蜀成功後謀反,實屬司馬昭意料之中的必定事件(司馬昭早有防範)。鍾會是鍾繇之幼子,鍾繇是標準漢臣,鍾繇成為曹魏開國三公,但就階級屬性與意識形態而言,鍾繇不屑於追隨曹操父子。鍾會同樣不屑於追隨曹睿之後的曹魏帝王,這也是鍾會竭盡所能,支持相同階級屬性與意識形態的司馬氏篡奪曹魏的根本原因。鍾會試圖挽救醫學上已經宣佈死亡的生命(曹魏),鍾會試圖挽救生物學上已經被定義為殭屍的所謂「生命」(東漢)。剔除軍事實力對比因素,即便司馬政權潛藏迅速腐爛的病毒基因,但苟延殘喘的軀體(曹魏)+冷卻的殭屍(東漢),仍不敵表面健康的病人(晉)。司馬昭讓鍾會擔任滅蜀遠征軍首席軍事指揮官,相對於當年曹操讓夏侯淵主持西方軍事而言,是曹魏軍隊將領選拔與晉陞制度變革的結果。
曹魏初期,軍事將領的選拔與晉陞,大部分先是通過剿滅黃巾餘賊學習基礎軍事知識(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之後是投身到事關曹魏集團命運與歸宿的長期戰爭中(與呂布、袁術、袁紹、劉備、孫權……作戰),上陣搏殺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張遼在合肥就親自上陣,率領幾百人攻擊孫權的十萬大軍。後來是進入保護勝利果實、以防禦戰為主的時期,比如曹仁堅守孤城抵抗關羽,命懸一線。但鍾會以司馬昭的大本營軍事參謀身份,擔任遠征大軍的最高指揮官,而此前的鍾會並沒有張遼、曹仁式軍事經歷(並非指鍾會不懂軍事)。鍾會擔任關乎兩國國運的遠征軍最高指揮官,是因為鍾會是極少數支持與敢於伐蜀的曹魏官員,而且鍾會在之前司為馬家族運籌帷幄的過程中,表現出遠高於同時期其他人的個人才能。但鍾會擔任遠征軍指揮官的根本原因,是曹魏帝國已接近「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格局,鍾會是曹魏開國三公鍾繇之子,除了類似年近古稀、軍功卓著的鄧艾式軍隊將領,寒門既然難以擔任政府文職高官,自然也無法擔任政府武職高官。
曹魏開國的軍隊將領,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五子良將」中最著名的張遼與張郃,都是從其他陣營加入曹操集團。張遼最初選擇加入呂布集團,而張郃是在官渡之戰時棄袁投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