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謖聽從王平的建議,街亭還會失守麼?那得問張郃答不答應 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三國時期雖然有著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但總的來說,三國再精彩也還是一個亂世。亂世的主旋律還是戰爭,所以說波瀾壯闊的三國時期是由一次次大的戰役和中間的一次次小型戰爭組成的。三國時期最知名的戰爭應該就是赤壁之戰了,除此之外,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也是影響三國局勢的重要戰役。在這些戰役中,精彩的戰略佈局和武將的英勇表現讓讀者和觀眾熱血沸騰。但是在三國時期最牽動人心的戰爭應該就是諸葛亮的北伐戰爭。
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是諸葛亮一生的願望,諸葛亮為此也是病死在五丈原,也可以說是累死在五丈原。這樣一個偉大人物為了理想和責任而進行的一系列戰爭,自然是讓喜歡諸葛亮的人們心神縈繞。而在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中,最讓人們惋惜的就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痛失街亭了,因為那是諸葛亮歷次北伐中,形勢最好的一次。從此之後,諸葛亮再也不能對曹魏政權產生威脅了。小編一直在想,如果當時馬謖聽從了王平的建議,街亭還會失守麼?
諸葛亮為什麼出兵北伐呢?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成為了蜀國的實際執政者,但是因為劉備的去世,蜀國陷入了內亂之中,諸葛亮用了數年的時間才平定了蜀國的內亂。按照我們的想法,諸葛亮應該窩在益州發展自己的實力,為何諸葛亮著急去進攻魏國呢?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自古以來王業不偏安,如果諸葛亮只是一心經營益州的一畝三分地的話,雖然可以保證蜀國不會在短時間內滅亡。
但是與此同時,魏國也在迅速的發展,蜀國和魏國兩者之間的土地人口相差都非常大,這樣隨著時間的增長,魏蜀兩國的實力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什麼有史以來,很少有地方的政權最後統一了全國,基本上都是北方的中原政權笑到了。所以諸葛亮才會迫不及待地進行北伐,希望在戰爭中尋找良機。第二點原因就是轉移蜀國的內部矛盾。因為蜀國雖然僅僅只有一州之地,但是國內黨派林立,矛盾比較多,諸葛亮為了緩解和梳理這些矛盾,所以採取對外戰爭。因此諸葛亮發動了自己的第一次北伐。
因為劉備去世之後,蜀國亂成了一團。而諸葛亮在蜀國前期並沒有什麼知名度,所以魏國對於諸葛亮執政並沒有提高警惕,反而把蜀國當成了一個沒有威脅的地方政權。而是把吳國當作自己的重點進攻對象。所以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國沒有絲毫的防備,這就導致了隴西六郡之中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而曹魏政權連忙派大將張郃帶領5萬大軍支援,而諸葛亮則派遣馬謖帶領一萬五千人抵抗。
在街亭之戰開戰前,諸葛亮手下的將領是希望魏延等人擔任先鋒的,但是諸葛亮卻派了自己信任的馬謖,最後,諸葛亮將抵抗張郃的重任交給了馬謖,而諸葛亮也派了另一名老將王平來輔佐馬謖。但是因為馬謖不聽王平的勸告,選擇了放棄水源,登山據守,所以被張郃帶兵包圍。因為水源的缺失,導致了馬謖軍中士氣大落,最後被張郃擊敗,諸葛亮也不得不退回到漢中。而馬謖也因為街亭之失被斬首。那麼街亭之戰的失敗,真的是馬謖的原因嗎?如果馬謖當時聽從了王平的建議,是否還會有轉機?其實在小編看來,街亭之戰的失敗主要是諸葛亮的用人問題,以及諸葛亮低估了曹魏大將張郃的軍事才能,所以才會導致了街亭之敗。
首先,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諸葛亮是打算讓馬謖守街亭以東60里的隴抵,那裡的地形險要,只要防守得當,即使馬謖兵少,也可以確保無虞。但是張郃率先帶領了一萬輕騎兵,日夜兼程,趕在了馬謖的前面到達了隴抵,所以馬謖才不得不退到了無險可守的街亭。而後張郃的大部隊逐漸趕到,馬謖也就沒有了獲勝的機會了,因為馬謖只有一萬五千人,如果當時馬謖趁著張郃的一萬輕騎剛剛趕到隴抵的時候,能夠殊死一搏,那麼事情還有轉機,但是馬謖卻選擇了撤退,這就讓馬謖陷入了被動之中。
而後,馬謖在街亭的防守也出現了問題,其實馬謖據山而守,算不上什麼大錯,自古以來就有這樣做的並且成功了的案例,只是馬謖低估了張郃,張郃若是一個普通將領,那麼馬謖是有機會獲勝的,但是張郃是當時著名將領,所以馬謖也就只有兵敗逃走了。如果當時馬謖按照王平的建議,在道路中央據守。那麼馬謖面臨張郃的五萬軍隊,基本上是沒有勝利的可能,只是堅守多久的問題。所以街亭並不能攔住張郃。
而且我們還可以發現蜀國的部隊不止馬謖一路,除此之外還有魏延,趙雲,張翼等人駐守著各個據點,但是張郃卻選擇了兵力最多,但是實力最弱的馬謖下手,不得不承認張郃的軍事才能是十分強的,也難怪諸葛亮後來如此忌憚張郃。所以說,無論馬謖是否聽從了王平的建議,街亭之戰的成與敗都在於張郃,如果張郃是一個平庸的將領,那麼馬謖屯兵山上,和王平的部隊相呼應,未必不能擊敗張郃,但是張郃並非庸將,所以街亭能否守得住?那還得看張郃答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