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電視劇94版《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句台詞:身後無主,縱奪得祁山九寨,又將何為?姜維的這句感歎,恰恰符合此時魏延的處境,魏延的身後,是一群反對他掌握兵權的文臣,武將中想要取代他位置的人也比比皆是,蜀漢朝廷中,支持魏延者少,反對魏延的多,雖說不知道後主劉禪的態度,但是如果手下群臣都彈劾魏延,即使後主支持魏延,能不顧群臣意見,一意孤行的支持下去麼?因此,魏延的處境也可以說是身後無主。
在身後無主的情況下,即使魏延擊敗司馬懿,奪取了長安,又能做什麼呢?得不到蜀漢朝廷支持的魏延即使奪取了長安,也會因為功高震主更加受到排擠。那時候魏國可以利用魏延和蜀漢群臣的矛盾,使用離間之計,散步魏延想要割據雍、涼,自立為王的謠言,蜀漢群臣都會在後主劉禪面前彈劾魏延,請求後主劉禪收回魏延的兵權,劉禪聖旨一到,魏延將陷入兩難之境。假如接受聖旨放棄兵權,那麼他為興復漢室做出的努力將付諸東流,因為蜀漢集團除了他,根本沒有人能夠與司馬懿一決雌雄!其他的人領軍會被司馬懿打的很慘,長安也會得而復失。
有人會說,沒有魏延,還有姜維呢!姜維雖然軍事才能不亞於魏延,但是他畢竟是魏國降將,而且資歷尚淺,沒有什麼顯著的戰功,蜀漢朝廷是不可能讓一個毫無資歷的魏國降將統領大軍的,歷史上的姜維在蔣琬、費禕在的時候每次北伐帶的兵馬連萬人都不到,直到費禕被刺殺以後才獲得部分軍權,因此,魏延放棄兵權,意味著這次北伐將前功盡棄。
筆者不是吹捧魏延,而是歷史上魏延的軍事能力在蜀漢堪稱巔峰,諸葛亮北伐時期與魏國作戰的兩次大捷都是魏延領軍的,第一次大捷是在對魏自衛反擊戰時期(三國演義中的四出祁山)。魏延以不到萬人之偏師孤軍深入羌中地區,與魏國雍州刺使郭淮在陽溪大戰,最終魏延以少勝多,大破郭淮。第二次大捷則發生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期。不久以後,諸葛亮乘勝發動第四次北伐(三國演義中的五出祁山)。諸葛亮大軍圍攻祁山時,大概是之前陽溪之戰郭淮手下精銳被打沒了,這次只敢躲在上邽城待援了。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鹵城大戰,結果司馬懿被魏延、高翔、吳班三人打的丟盔卸甲,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和諸葛亮正面交鋒。
之前已經分析了,假如魏延接受後主詔書,這次北伐就前功盡棄了,那麼假如魏延不接受後主詔書呢?假如魏延認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堅持繼續北伐呢?假如魏延真的這樣做,雖然他本意是不想放棄大好的優勢局面,本意是想要完成先帝興復漢室的遺願,但是蜀漢朝廷會怎麼想魏延?假如魏延真的拒絕放下兵權,那麼在蜀漢群臣看來,他造反就實錘了。君不見抗金明將岳飛,就是因為信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宋高宗連續十二道金牌才讓他退兵。最終岳飛以謀反罪被處斬,當然,由於魏延掌握軍權,又立下了奪取長安的蓋世奇功,蜀漢朝廷未必敢動魏延,但是蜀漢朝廷可以停止向魏延供應軍糧,蜀漢大軍勞師遠征,又缺乏補給,如何後續呢?
魏延的個人能力是很強的,但是這強大的能力導致他目空一切,瞧不起人,他的性格是孤傲的,孤獨到幾乎沒有朋友,驕傲到連諸葛亮他都不服,即使已經成為蜀漢軍界第一人,征西大將軍,假節,卻依然覺得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完全發揮。三國誌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幾乎得罪了所有的人,在諸葛亮生前還有諸葛亮庇護他,諸葛亮死後就沒有人庇護他了,當魏延和楊儀同時舉報對方謀反時,蜀漢朝廷群臣異口同聲的說謀反的是魏延,如此眾叛親離,又怎麼能夠取得北伐的勝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