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西晉滅吳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三國後期,曹魏在司馬昭執政時期滅蜀漢,司馬昭病逝後,司馬炎篡位稱帝建立西晉,對於西晉來說,滅吳堪稱國家第一件大事,可是在司馬昭時期就定下了滅蜀漢後準備三年便伐吳的計劃,而司馬炎繼位後,在269年就著手滅吳,可是一直到279年,也就是10年後西晉才開始大舉伐吳,這是為何呢?
其實這也是時局遏制了西晉快速滅東吳的計劃,在司馬昭時期以及西晉時期,都在實行著安撫蜀地的策略,司馬炎更是在蜀漢已經滅亡多年後,恩養劉禪及諸葛亮等人的後人,為的就是穩住蜀地,避免自己投入重兵集團南下滅吳之時,蜀地再度生亂,畢竟鍾會造反事件對於司馬氏來說可是很在意的。
同時西晉作為疆域廣闊,已經實現統一北方的國家,西晉要考慮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東吳,在司馬炎稱帝后,西晉的邊疆問題也是不穩定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禿髮樹機能。
他是河西鮮卑人,西晉泰始六年(270年)發起反抗,因為當時河西、隴西之地發生大旱,而鎮守邊疆的晉將胡烈,採取了高壓策略,直接導致民變,禿髮樹機能趁機劇中反叛,這場邊境的戰亂持續了9年之久,一直到西晉已經發動對東吳的軍事行動後,才徹底被撲滅。
而這也就導致了,在伐吳的問題上,西晉朝中大臣,大多數的觀點是不支持。
《晉書.王濬傳》時朝議鹹諫伐吳,濬乃上疏曰……
《晉書.賈充傳》充慮大功不捷,表陳「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並之戍,天下勞擾,年谷不登,興軍致討,懼非其時。又臣老邁,非所。」
可以大致分為,在朝重臣大多數是不支持伐吳的,而各地前線的將領是極力鼓舞司馬炎伐吳決心的,可以說雙方都有各自的考量。
以王濬為例,他被司馬炎任命,到蜀地去訓練水師,加之他對東吳掌握的信息比較充分,知道東吳內的問題,而且就單純的軍事角度來說,西晉的確存在一舉擊潰東吳的機會。
但問題是,賈充等重臣考慮的是求穩,可以說在司馬炎繼位後,要考慮的不是快速滅吳,而是讓西晉走上正軌,避免內部生亂,要知道,司馬炎並不是司馬昭中意的繼位人,司馬昭臨死前是想讓司馬攸繼位的。
所以賈充等人考慮的是,如果西晉大舉伐吳是不能輸的,曾經曹魏多次討伐東吳,一代梟雄曹操也沒能實現一統江東,那麼晉軍就有必勝的把握嗎?而且西晉滅吳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王濬雖然多年來在蜀地訓練水師,但是訓練出來的西晉水師能否和東吳賴以立國的精銳水師相抗,誰也不知道。
那麼萬一西晉大舉伐吳戰敗了怎麼辦?西晉主力部隊遭遇重創了怎麼辦?蜀地會不會割據自立,邊患問題會不會再起,西晉其他宗室有沒有將司馬炎從皇位上踢下去的想法?
這些都是賈充等人要考慮的,與其派兵征討,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東吳自敗,時間是站在西晉一方的,時間拖的越久,局勢就對西晉越有利。
而且在另外一個戰場上,西晉也並未戰勝東吳,也就是在交州戰場上。
西晉曾通過益州、南中派楊稷等領兵到交州,但是最終被吳軍所擊潰,「禽殺晉所置守將,九真、日南皆還屬」,東吳重新獲得了對及交州的控制權,可見東吳軍並沒有到被西晉輕鬆擊敗的地步。
種種原因都導致了西晉在伐吳的問題上,屢屢不能定下作戰計劃,司馬炎倒是想快速滅吳,不僅可以實現大一統,完成這萬世功業,同時也是想利用滅吳之機,鞏固自己的皇位。
在這種局面下,東吳一方想要滅晉幾率不大,這需要西晉自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如果西晉部犯大錯,那麼東吳亡國之時時間問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晉無法敲定大規模南下計劃之情,只要東吳有一個中等水準的君主,就可以延續東吳的國祚,可是東吳的末代君主孫皓是一個殘暴的敗家子,幫了西晉一個大忙。
孫皓能夠繼位,也存在一定的運氣成分。
《三國誌.三嗣主傳》休薨,是時蜀初亡,而交阯攜叛,國內震懼,貪得長君。左典軍萬彧昔為烏程令,與皓相善,稱皓才識明斷,是長沙桓王之疇也,又加之好學,奉遵法度,屢言之於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
孫皓前任孫休掛了的時候,恰逢蜀漢滅亡,局勢動盪,因為不排除當時的魏國可能趁東吳內亂之機南下。
畢竟孫休有兒子,只是說太子孫,只是年幼,所以東吳大臣們意欲尋找一位成年的君主,此時萬彧因為和孫皓私交不錯,將其推薦給濮陽興、張布,兩人也同意了,因此孫皓被扶立上帝位。
《三國誌.三嗣主傳》元興元年八月,以上大將軍施績、大將軍丁奉為左右大司馬,張布為驃騎將軍,加侍中,諸增位班賞,一皆如舊。
《江表傳》皓初立,發優詔,恤士民,開倉稟,振貧乏,科出宮女以配無妻,禽獸擾於苑者皆放之。當時稱為明主。
孫皓繼位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籠絡人心,給予朝臣待遇,同時恩服百姓,表現出一副明君的形象,這也是西晉未能大舉南下的一個原因,畢竟南下伐吳也是需要看時機的。
可是很快孫皓就變樣了,他的行為屢屢將東吳推向了滅亡的深淵,「又送休四子於吳小城,尋復追殺大者二人」,他殘害了孫休四個兒子中兩個年長的,其中就包括原來的太子孫,這個對於東吳朝臣們還可以接受,雖說孫皓做法不地道,但是這樣對東吳政權的穩定是有利的。
只是,這在孫皓的所作所為中,只能算是太溫和的,因為暫時贏得一些名望後,孫皓開始瀟灑起來,突然想起來現在某音上很爆紅的劉皇叔,「打了一輩子上,就不能享受享受嗎?」
這句話也可以用在孫皓身上,雖說他沒有劉備創業那麼艱苦,但是前期的表演已經很足了,就撕碎了明君的假面具,開始縱情享樂,濮陽興、張布一看,自己扶立的就是這麼一個有亡國之象的君主,就懊悔了,私下難免會有令孫皓不爽的言論,結果兩人被孫皓所殺。
濮陽興、張布被殺,對於東吳朝堂來說可謂是地震級別的事情,一個丞相,一個左將軍,又是扶立孫皓的人,說殺就殺掉,那麼其他人會是個什麼心態?
《三國誌.三嗣主傳》初,皓每宴會群臣,無不鹹令沈醉......宴罷之後,各奏其闕失,視之咎,謬言之愆,罔有不舉。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輒以為罪。後宮數千,而采擇無已。又激水入宮,宮人有不合意者,輒殺流之。或剝人之面,或鑿人之眼。岑昏險諛貴幸,致位九列,好興功役,眾所患苦。是以上下離心,莫為皓盡力,蓋積惡已極,不復堪命故也。
同時孫皓對於朝中大臣的監視程度也是很高的,對於宮人,隨意殺戮,這導致了東吳眾人失去了對孫皓的忠心,東吳後期,最大的一次反叛事件就是步闡投靠西晉了,雖然最終被陸抗所平定,但是東吳人心已散。
在西晉大規模征討東吳前,東吳經常發生部將叛逃到西晉的事情,而反觀孫皓呢?除了殘暴外,還有一點就是喜歡北伐,面對強勢的西晉,不蓄積實力以待時變,反而主動和西晉爆發戰爭,這更加削弱了東吳的國力,同時也堅定了司馬炎征討東吳的意願。
所以在王濬上書,稱孫皓殘暴,正是滅東吳良機的時候,司馬炎不再猶豫,也不再受制於大臣們的反對,總之就是「老子鐵定要打了!」
279年十一月,東晉發兵20餘萬,兵分六路,大舉伐吳,可以說只要東吳水師能夠抗住壓力,西晉想要滅吳還是存在一定困難的,畢竟沒有水師支持,西晉步騎渡過長江後,後路有被隨時切斷的危險。
時機的戰爭過程中,也是王濬所率的水師一路東晉,連敗吳軍水師,「濬、彬所至,則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這也是孫皓「用心經營」東吳的結果,少有人願意為其賣命,而隨著水師的戰敗,沒有足夠水師支撐的長江防線瞬間崩塌,其他各路晉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在王濬所率水師抵達建康城下後,早已分崩離析的東吳自然無力抵擋,孫皓也只能出城獻降了。
總的來說,司馬炎在稱帝后,雖有意快速滅吳,但迫於時局一直無法實施,而孫皓這位被扶立的君主,則是辜負了吳人對他給予的希望,畢竟在他繼位時期,東吳已經徹底失去了和西晉一戰的能力,東吳需要休養民力,以待西晉生亂,結果在西晉尚未生亂之前,東吳就被孫皓折騰的烏煙瘴氣了。
要知道在司馬炎死後的次年,也就是291年,動搖西晉國本的八王之亂就開始了,只要東吳能夠拖住,出現一個比孫皓更有能力的君主,延緩東吳二三十年的國祚,那麼雖說不一定發生八王之亂,但是只要接替司馬炎的還是那個癡呆兒司馬衷,那麼西晉內亂是在所難免的,東吳沒準就可以成為長久割據南方的政權了。
參考資料《晉書.武帝紀》《晉書.賈充傳》《晉書.王濬傳》《三國誌.三嗣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