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劉備是蜀漢的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因其被羅貫中寫入了小說《三國演義》中,並作為正面主角加以凸顯,所以在民間劉備這個歷史人物擁有著極好的口碑,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問大家一個問題:劉備是草根嗎?
在很多文章中,劉備都被當做草根創業者的典範,創業者沒錯,但草根就是笑談了,能夠成為當世名儒盧值弟子的他怎麼可能是草根。盧值在當時是什麼地位呢?
在學術方面可以和文學家蔡邕一起校勘儒家典籍,官場上更是和皇甫嵩交情匪淺,董卓在長安那麼牛,盧值也敢頂著幹,最後董卓都沒敢殺他,而是罷了他的官而已。
劉備能夠成為盧值的學生,是一段十分不平凡的經歷,放到現在,這大致相當於現在進入了國際頂尖學府上學,並擁有諾貝爾獲獎者做導師。劉備正是在這段難得的經歷中,結識了自己的同學公孫瓚,當時的公孫瓚尚未成名,所以這份交情就顯得更加珍貴,也正是這份寶貴的人脈,讓劉備在丟掉縣尉官職後,又有了從新開始的機會,不然劉玄德很可能就此消失在歷史的塵埃當中。
由這一點可以看出,任何時候人脈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源,但很多人天真地認為只要認識對方換個名片就算擁有人脈了,這就大錯特錯了。莊稼需要施肥澆水才有收穫,無形的人脈也需要投資才能在關鍵的時候起作用,除了平時的禮尚往來,在高端學府的精英班級提前培養感情,也是人脈投資的一種策略。
劉備雖然出身劉氏皇族,但是到了他這一輩已經很窮了,屬於典型的沒落貴族,日子過得很是清貧,不然後來他也不會淪落到編草鞋謀生的地步。可即使是這樣,劉備依然選擇在少年時期去盧值門下求學,這裡當然有貴人的資助,不過也需要劉備自己有這方面的意識,就是那種不甘平凡,且在希望渺茫的時候依然選擇試一試的積極態度,而這個意識在普通人中是很稀缺的。
所以劉備根本算不上草根。
他既有家族背景(起碼有一個能說得出去的故事),也有貴人相助,手裡的牌雖然不如曹操、袁紹這樣的官宦世家,但起碼要比草根好上許多。
劉備與關張趙諸葛,是誰成就了誰?
拜小說《三國演義》所賜,很多人都認為劉備的成功是因為得到了關羽、張飛、趙雲和諸葛亮等人的相助,所以很多普通人在事業失利的時候,往往會感慨自己怎麼就沒有遇到這樣的知己朋友呢?
事實上,持有這個觀點的人明顯是被小說作者誤導了,在真實的三國歷史中,劉備在事業發展的前期和中期一直都是自己在挑大樑,不論是最開始打黃巾軍,還是後來投奔各路諸侯,以及在漢獻帝劉協哪裡攀親戚,劉備始終都是整事件的推動者和執行者。
不論關羽還是張飛,都只能算作劉備追隨者而已,而趙雲和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候,劉備已經獲得大漢皇叔的美名,並且擁有了名義上與各路諸侯平起平坐的資格。所以在情感上,關羽和張飛對於劉備來說才是真正的患難追隨,趙雲要差上一分,諸葛亮就更不如了。
如果說前期是劉備一個人挑大樑,到了中後期也依舊是劉備在帶頭,投奔袁紹是刷劉皇叔的面子,投奔劉表也是刷劉皇叔的面子,以至於後來和東吳合作,再到出兵巴蜀,依然是這個大漢皇叔的金字招牌。所以與其說是關張趙諸葛輔佐了劉備,倒不如說是劉備成就了這些追隨他的人。
除此之外,小說《三國演義》還將劉備塑造成了一個只會哭和摔孩子的無能之人,這怎麼可能?
如果劉備真的是一個如此庸碌的人,曹操又怎麼可能將他引為知己(煮酒論英雄)。站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分析劉備的個人履歷會發現,他擁有在三國時期相當不錯的軍事才能,雖然不能算拔尖,但已經很優秀了,除此之外劉備還擁有極強的識人用人的才能,其政治手腕更是頂尖的存在。
綜上所述,劉備的個人實力是配得上他所獲得的的地位和榮譽的,如果給他換一批能力和關張趙諸葛相當的人,劉備大概率也會成功,但反過來就很難說了。
劉備與夷陵之戰
很多人將夷陵之戰視作劉備一生中的最大敗筆,但這顯然只是看到了表面,夷陵之戰絕非看上去的那麼簡單,劉備之所以力排眾議發動這場戰爭,實在是擁有不得已的苦衷,下面船夫就帶大家一起揭開這背後的真相。
劉備前半生顛沛流離,直到赤壁戰爭後借的荊州才算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但屁股還沒做熱乎,就帶領還沒磨合好的新團隊衝進了四川,最後雖然打下了四川,但團隊的構成卻越來越複雜了,這其中包括以關張趙和諸葛亮為首的原始團隊,還有荊州團隊,以及益州本土勢力,這其中益州本土勢力還分為押寶劉備的投降派,和曾經反對劉備入川的保守派。
各方勢力的錯綜複雜對於劉備來說倒也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只是歷史一直沒有給劉備處理這些問題和矛盾的機會和時間。先是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最後麥城一敗人頭落地,連帶著荊州也丟了,這直接斬去了劉備原始團隊的一個臂膀,以及荊州團隊的根基。
就在關羽死的同一年,作為益州本土勢力投降派代表的法正也死了,益州勢力中的保守派失去了制衡,開始一家獨大。而緊接著張飛的死則是斷掉了劉備原始團隊最後一個臂膀,這下可就不是矛盾被激化那麼簡單了,而是關乎劉備生死的困局。
我們再次來看張飛的死,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雖然明面上是將帥虐待士兵導致的仇殺,但我們不妨想一下,這一兩個士兵是在軍營重地,且是主帥的營帳中行兇殺人,事後估計連這個營帳都很難走得出去,就跟不要說私自離開軍營了。
而且事發地是在閬中,在車馬不便的古代,兇手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地將人頭帶到了東吳的呢?這背後如果沒有地方氏族的授意和幫助,估計這幾個士兵連兵營都走不出去。
聯繫之前法正莫名其妙地死亡,我們不難發現,當張飛被殺的時候,剛剛成立不久的蜀漢已經岌岌可危了。關羽、張飛為首的創始團隊名存實亡、建立沒多久的荊州陣營人心徹也底散了,益州本土士族更是開始三心二意了,除掉了握有兵權的關張,相當於斷了劉備的左膀右臂,要知道除了關張,趙雲和諸葛手裡都沒有什麼兵權,其他將領跟隨劉備的時間又不長,劉備再不做什麼動作,可就要成光桿司令了。
反過來看益州本土勢力中的保守派,由於劉備並非是用絕對實力,而是以一個不大光彩的手段奪取益州的,所以反對劉備入川的保守派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其與支持劉備的投降派、荊州勢力、劉備原始團隊勢力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平衡,但當關張被殺、荊州被奪、法正身死後,這股本土勢力就一家獨大了,對於他們而言直接投降北方的曹魏政權,不但可以避免戰爭消耗,還可以獲得長期穩定的安逸環境,剛當皇帝沒多久的劉備成了絆腳石。
劉備正是在意識到自己的危險處境後,才會義無反顧地發動了夷陵之戰。夷陵之戰最好的結果是蜀漢打頭陣,曹魏趁虛而入與蜀漢一同攻打東吳,這樣三足鼎立將會變為二分天下,雖然魏國會獲得更多的利益,但蜀國依舊有翻盤的機會。
壞一點的結果就是曹魏觀戰,或者出少量的士兵湊個熱鬧,蜀漢和東吳將會血拼,蜀漢險勝,劉備便可以以此為契機提拔新銳勢力,重新整合本土勢力,進而鞏固根基,適當奪回些東吳土地,然後將更大的利益讓給曹魏,用以換取休養生息的時間。
最壞的結果是蜀漢慘敗,東吳為了防備曹魏會適可而止,讓三足鼎立繼續保持平衡,劉備帶領的益州本土勢力元氣大傷,劉備的聲望也會因為驟降,但之前的危機卻解除了,蜀漢一下子成為三國魏蜀吳中勢力最弱的存在,並且危機四伏,在魏國和吳國磨刀霍霍的壓力下,不論是殘存的荊州勢力還是益州本土勢力,亦或是以諸葛亮為首的原始團隊,都不得不摒棄前嫌,一起抱團猥瑣發育了,這就為劉備的兒子劉嬋繼位奠定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大環境,內部錯綜混亂的矛盾和權力關係也可以在以後較長的穩定期中慢慢梳理。
如果大家對以上推論抱有懷疑,那我們不妨看夷陵之戰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黃權的下場。黃權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才,是益州本土勢力中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最初是和法正一起投奔劉璋的,後來張松向劉璋建議迎接劉備入川,黃權作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並因此受到了懲罰。劉備掌控益州後,黃權也成了劉備的人,但之前反對劉備入川的行為,此時此刻卻成了以黃權為首的保守派的心病:無法與劉備建立起足夠的信任,並擔心劉備會秋後算賬。
為了從根本上削弱益州保守派的勢力,劉備才會在夷陵之戰中讓黃權率領偏師沿著對岸順流而下,走了一條稍有不慎便會失去退路的不歸路,劉備的目的還不明顯嗎?就是想讓黃權有來無回,不是投降曹魏,就是被亂兵燒死。但不論怎樣,益州保守派都掀不起什麼大的浪花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再次審視夷陵之戰會發現,不論戰爭的結果如何,對於劉備來說已經是立於不敗之地了,甚至可以說他是整起事件的最大的推動者和受益者。也正是這一場被世人看作劉備一生最大敗筆的戰爭,才算得上是劉備政治生涯中最驚艷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