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為何必須死,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鄧艾在滅蜀之戰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但是他要死,這是肯定的,無論滅蜀之戰是否能夠成功,司馬昭都會搞死鄧艾,這是必定的。因為關中地區在地理上和中原是兩個板塊,只有潼關這一條主要的大通道保持聯繫,從南陽走武關進入關中都是山路,不大好走。所以,關中地區是很容易形成割據的。雍涼地區是司馬懿後來賴以和曹爽叫板的基本盤,在司馬懿離開之後,郭淮、陳泰等人先後執掌雍涼地區的軍權。
司馬懿離任之後,一度由曹真信任的夏侯玄擔任征西將軍,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全權負責對蜀漢的戰爭。高平陵之變後,夏侯玄被徵入朝,郭淮、陳泰等人相繼擔任征西將軍,全權負責關中戰區。此外,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和司馬孚的兒子司馬望也曾先後擔任征西將軍,駐守關中地區。
郭淮、陳泰是司馬懿的老部下,司馬懿還是比較信任的。但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師主政時期,淮南地區發生了毋丘儉、文欽的叛亂。其中文欽曾寫信給時任征西將軍的郭淮,約郭淮一起騎兵,從東西兩面夾擊,希望能夠一舉消滅司馬師的勢力。但當時的郭淮實際上已經死了,只是文欽不知道。但這顯然引起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對關中地區的警惕和懷疑。
鄧艾在平定諸葛誕叛亂的時候還是兗州刺史,表現是比較突出的,所以在戰後被派往雍涼地區與姜維作戰。因為在與姜維的戰爭中表現突出,尤其是在段谷之戰中大坡姜維率領的蜀漢軍隊,因功被晉陞為征西將軍,成為關中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但鄧艾此時並沒有駐守在關中,而是在隴西地區與姜維作戰。
到滅蜀之戰的時候,司馬昭派鍾會率軍從關中進攻漢中,鄧艾作為關中地區級別最高的軍政長官,實際上卻是在為鍾會的行動負責牽制姜維。也就是說,滅蜀之戰的主力是鍾會,而不是鄧艾。這就已經表明了司馬昭對鄧艾是不信任的,不願意給他更多的軍隊和機會。而鍾會一直是司馬昭比較信任的心腹幕僚,司馬昭準備伐蜀的時候,其他人都反對,只有司馬昭贊成。
戰爭開始之後,因為諸葛緒未能截斷姜維歸路,所以姜維在瞭解了魏軍的部署和戰略進攻態勢之後,果斷率軍迅速回撤,退守劍閣,匯合前來救援的蜀漢軍隊,列險據守,鍾會無法突破姜維的防線,雙方陷入對峙狀態。而鍾會當時所率軍隊總計約二十萬人,糧草供應比較困難,差一點就要因為糧盡而退兵了。
就是在這個時候,鄧艾卻偷渡陰平,繞開蜀漢軍隊的防禦體系,直接進入了成都平原地區,先攻佔了江油,又在綿竹之戰中擊斬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到成都後,劉禪出降,鄧艾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從司馬昭的安排來看,無論鄧艾此次出征蜀漢能否成功,他都很難有好結果。在出征之前,司馬昭就派自己的心腹師纂到鄧艾軍中,顯然是負有監視他的任務。而在之後向司馬昭告發鄧艾有意謀反的時候,師纂也是和鍾會一起上表的。司馬昭在得到鍾會告發鄧艾的消息後,馬上下令將鄧艾囚禁起來,說明他本來就是打算藉機除掉鄧艾的。
為什麼司馬昭非要除掉鄧艾呢?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到司馬昭掌權之後,曹魏的皇帝曹髦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改立曹奐為帝,就已經完全只是個樣子貨了,司馬氏篡魏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
諸葛誕本來無意騎兵反叛,但賈充奉司馬昭之命到淮南地區去試探諸葛誕對司馬昭篡魏的態度,諸葛誕明確表示反對,司馬昭下令征諸葛誕入朝,諸葛誕知道入朝必死,才不得不起兵叛亂。而諸葛誕起兵之後,也是斂兵自守,並沒有進攻洛陽的意思。這就說明,諸葛誕叛亂,完全是為了自保。而司馬昭之所以要逼著諸葛誕叛亂,無非就是因為諸葛誕不支持他篡魏。
因為鄧艾長期在關中地區作戰,又是久負盛名的宿將,名望比較高。而到了司馬昭主政的時期,尤其是在平定諸葛誕叛亂之後,在曹氏和司馬氏之間選邊站隊已經是曹魏境內的文武官員必須要面對的政治抉擇。鍾會、賈充、衛瓘這些人是非常清楚的,本來就是被司馬昭當作心腹的,而鄧艾作為聲威久著的宿將,在如此重大的政治問題上卻沒有明確的態度,司馬昭顯然是不能放心的。
即便面臨如此危險的處境,鄧艾不僅毫無察覺,反而還在進入成都之後擅自封拜除授,還建議司馬昭封劉禪為扶風王,封地放在郿縣,這顯然都是犯了大忌的,自然更加會讓司馬昭對他的用心產生懷疑。所以,鄧艾和師纂、衛瓘一起告發鄧艾造反,司馬昭立刻就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