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琬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最初隨劉備入蜀,為廣都縣長。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才免於一死。後重獲啟用,受到諸葛亮的悉心培養。諸葛亮去世,蔣琬繼其執政,總攬蜀漢軍政。曾制定由水路進攻曹魏的計劃,但未被採納。最後病重離世。
蔣琬本來在劉備的手下做事,等到劉備攻入川蜀之地平定了益州之後,蔣琬被任命為廣都的守衛長。有一次,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巡查,路過廣都縣的時候,恰好發現這時的蔣琬不理政務,而且沉醉不醒。劉備看到此情形非常的生氣,於是便要將蔣琬處決。但這時候,諸葛亮站了出來,他對劉備說,蔣琬是江山的大才,而不屑於理會這點小職責。所以可能有點不修邊幅,希望劉備能饒他不死。
一直以來,劉備都非常尊重諸葛亮的意見。雖然劉備沒有處決蔣琬,但是還是罷免了蔣琬的職務。諸葛亮見此狀也不好再說什麼。等到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握了蜀漢的大權,交往才被重新起用,並且收到了諸葛亮的悉心的栽培,官位更是連升幾級,可見諸葛亮對蔣琬的欣賞。每次諸葛亮,出去征伐,蔣琬就負責,收集糧食和搬運糧草,以及補充兵員等後勤工作。除此之外諸葛亮還,經常誇獎蔣琬,甚至和劉嬋說,如果他出了什麼事,蜀國的大權可以完全交給蔣琬來處理。
再到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後主劉禪按照諸葛亮的遺囑上,確實重用了蔣琬。蔣琬的官職不斷往上升,一開始尚書立,而後又變成了益州刺史,最後又被封為大將軍,主持朝政,掌握了蜀漢的大權。當時的諸葛亮剛剛過世,蜀漢中個個人心惶惶。雖然蔣琬才剛剛當政,但是他非常的鎮定自若,他一上任民心迅速就被安定了下來。
蔣琬明察秋毫,依法治國,不聽讒言,跟隨他身邊的人都非常願意為蜀漢效勞,為國賣命。蔣琬知道這是劉備諸葛亮一輩子的事業,他也親眼目睹了諸葛亮為蜀漢,耗盡一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全過程,因此,在諸葛亮病逝之後,他接過了蜀漢的大權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來,回應著諸葛亮對他的欣賞。他接過了諸葛亮北伐的擔子,繼續為蜀漢的壯大,漢室的復興獻計獻策。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過後,蔣琬又開始繼續了諸葛亮當時未盡的北伐事業,在蔣琬當時帶領軍隊,駐紮漢中的時候,魏軍完全不敢來犯擾。並且講,我還多次下令,讓姜維率領軍隊,從西邊進攻,魏軍,雖然收效不大。但可見,他想要為諸葛亮完成他的事業。他認為諸葛亮北伐時,曾多次出兵秦川,而這個地方道路非常的險阻,來往非常的不便,因此,蔣琬便下令大造舟船,準備從水路襲擊魏國的魏興和上有兩個地方,但當時朝中的大部分的模式都認為水路雖然出兵容易,但是倘若一旦兵敗,你要返回朝廷就非常的難了,並不是好的計劃。於是蔣琬就駐紮在沛縣,要給姜維做後盾。又過了幾年後,蔣琬在軍中染病逝去。
蔣琬之所以為諸葛亮所看重, 除了自身所展現的傑出政治才能之外,其屬於荊州集團青年才俊這一身份也是重要因素。同一時期的荊州集團青年人才之中, 馬謖兵敗身亡,向寵雖然軍事才能突出,但政治方面沒有可以稱道的地方,而作為諸葛亮的繼位人, 政治才能突出是必需的,其餘董厥、郭攸之、樊建等人,才能平平。因此,蔣琬便成為諸葛亮繼位人的第一人選。
蔣琬為何不走諸葛亮的北伐之路?
蔣琬認為諸葛亮的這條道路走不通。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方針是什麼呢?平取隴右,也就是先奪取安定、南安,天水這幾個郡,切斷關中與涼州的聯繫,然後利用羌人和胡人,從而奪取涼州。假如魏國失去涼州,蜀漢國得到涼州,兩國的版圖就會發生變化,蜀國滅魏就會增加資本,而這樣的削弱魏國還不會引起東吳國直接的恐慌,可以說是有利無害。只可惜,諸葛亮並沒有成功。諸葛亮沒有成功原因是什麼呢?蔣琬認為是道路險阻,運輸困難。
那麼,蔣琬的戰略方針又是什麼呢?
蔣琬認為,應該從漢水和沔水順流東下,襲擊魏興和上庸,為此他還修造了很多船隻,可以說是做了戰前的準備。但因為兩件事讓他的這個計劃沒有實施。首先是眾人的反對,大多官員認為這條路非常艱險,一旦不能成功,必定是有去路沒回路,太冒險。這倒也不要緊,封建社會本來就是一言堂,只要皇帝信任你,再多的人反對也擋不住,但蔣琬身體不好,所以他駐守漢中六年也沒有實行這一計劃。劉禪這個人自己沒有什麼主見,後方的人議論紛紛,劉禪就派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等人前去轉達後方人的意見。
蔣琬就此上書後主劉禪,修訂了自己的戰略方針,那就是聯合羌人和胡人,奪取魏國的涼州。在他看來,魏國已經橫跨九州,國勢強盛,不可能簡簡單單就能剿滅。應該聯合吳國,讓他們在東邊行動,這樣東西形成掎角之勢,即便是不能很快消滅魏國,蜀漢國也可在西邊一步一步的蠶食魏國。因此建議,任命姜維為涼州刺史,他自己則回到涪縣駐紮。如果姜維得手,他就率大軍跟進接應;假如東北方向有事情,他就從涪縣出兵,不可能有什麼麻煩。
可以說,這個修訂後的戰略方針,又回到了諸葛亮的戰略方向上,只不過一個是集中力量,全力以赴,一個是小打小鬧,逐步蠶食。不過,蔣琬回到涪縣後病情加重,已經不能視事,大將軍一職則由費禕接任。蔣琬修訂自己的戰略方針是因為身體的原因還是認識到了東出的危險,這個已經很難下結論,但他前面一直堅持了六年的進攻路線卻是和諸葛亮不相一致。那麼,蔣琬為什麼要走一條大家都不贊成的路線呢?
蔣琬在漢中駐守六年,一直沒有行動,恐怕並不僅僅是身體不好這樣一個原因。諸葛亮在建興五年北上駐守漢中,第二年春天就對魏國發起了進攻,兩相對比,蔣琬的這個準備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一點。再說身體,諸葛亮是病逝在前線,蔣琬不可能一開始駐守漢中就病倒幹不了事情吧?這只能說明,蔣琬只是一個行政性事務人才,在軍事上並不擅長,即便是他提出的這條走上庸的進攻路線,恐怕也不過是別出心裁的標新立異罷了,於軍事上並沒有可行性。不是說劉封當年走過這條路嗎?但這有兩點根本不同,一是劉封當年是南北夾擊,就是孟達已經從南部的秭歸北上進入上庸;二是當年上庸相對獨立,它只是名義上屬於魏國。六年沒有行動,是他只是說給蜀國皇帝和大臣們聽的,還是他自己沒有把握從而一直猶豫不決,也已經難以知道了。不過,蔣琬後來把大軍屯駐涪縣,倒是可以看出他或許根本就不想大規模用兵。
通過蔣琬不走諸葛亮的進攻路線還可以看出,蜀漢國的戰略進攻方向是一直在變化的。劉備的進攻方向在東部,自己發動了夷陵之戰不算,就是臨死指定了一個「統內外軍事」的托孤大臣,也讓他駐守在東部邊境。諸葛亮五次北伐,走的都是祁山路。蔣琬這條路儘管是一條「捷徑」,但卻更加艱難。通過這種進攻路線不斷的變化可以看出,蜀漢國自從失去了荊州南郡以後,決定了他就是一個偏處一隅的格局,唯一能夠改變這種格局的時機就是諸葛亮的初次北伐,因為那時候魏國根本就沒有準備,結果卻是被馬謖所斷送。
雖然早年沒有被劉備重用,沒有建立什麼成就。但是,到了蜀漢末年時期,他已經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蜀漢的真正的掌權人。他不但繼承了諸葛亮的遺願,而且,光明坦蕩,從未濫用職權。也是一心想要完成諸葛亮的事業,不想辜負他。蔣琬的才能不必多言,雖然沒有完美的發揮他的才智,但是通過諸葛亮的言語就可以知道他到底有多麼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