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琬(?~246),字公琰,三國湘鄉縣(今雙峰縣井字鎮)人,少時,蔣以才名聞於郡縣。赤壁戰後,隨劉備入蜀,初為廣都(縣)長,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劉備出巡廣都,見其「眾事不理,時又沉醉」,大怒,欲嚴刑處死。軍師諸葛亮知琬為人才,便向劉備說:蔣琬乃國家棟樑之材,社稷之器,而非一般縣令之輩;施政以安民為本,不拘小節,請勿嚴刑處置。因此只免官而已,未受嚴究。不久又任什邡縣令。漢獻帝劉協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時,蔣琬升任尚書郎。三國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劉備死,劉禪即位,諸葛亮以丞相主持朝政,蔣碗為東曹掾,旋升參軍,參預決策軍國大事。後主建興六年(228),諸葛亮率軍伐魏,蔣琬奉命與丞相長史張裔留守後方,處理日常政務。三年後,代張裔為丞相長史,加撫軍將軍。諸葛亮率兵南征北伐,蔣琬常籌集糧草兵員,以相供應。諸葛亮曾多次對人說:公琰忠心耿耿,是和我共同復興漢室之人。並密奏劉禪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後主建興十二年(234),諸荀亮卒於軍中,蔣琬升任尚書令,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主持朝政。當時,新喪主帥,朝野惶懼,蔣琬雖初總朝政,而鎮定自若,「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後主延熙元年(238),蔣琬統帥諸軍屯駐漢中、開府,加大司馬。
蔣琬為政遵諸葛亮遺風,明察善斷,循法治國,不喜阿順,不聽讒毀。故群臣悅服,樂於效命。鑒於諸葛亮數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阻,運糧不便,終難取勝,蔣琬曾籌劃東下由漢、沔水路襲擊上庸、魏興(今湖北陝西交界處),後因舊疾復發,未能實行。後主延熙九年(246)卒於涪縣,《三國誌》有傳。有《蔣恭侯集》1卷,收入《麓山精舍叢書》;《喪服要記》一卷,收入《隋書·經籍志》。
簡明歷史傳記
蜀漢大臣。隨劉備入川,因其政以安民為本,不加修飾,所以被免官。後被重新起用,得代張裔為長史。蔣琬很得諸葛亮的賞識,諸葛亮曾向劉禪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諸葛亮去世後,蔣琬以出類拔萃、神色自若使得眾望所歸,任尚書令一職,正式成為諸葛亮的繼承者。不久升職為大司馬。蔣琬謙恭厚道,品性高潔,為人所崇。
蔣琬在戰略上大膽改革,以「防守反攻」代替「以攻為守」來進行戰略佈局,閉關息民,蜀漢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後琬又以大將軍的身份屯駐漢中,並對諸葛亮的北伐策略作了認真研究,他以為:「昔日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運艱,競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並且上疏劉禪,提出了「東西併力」、「涪為本營」、「姜維駐涼」三條良策。然而,天妒英才,正當蔣琬要一展鴻圖的時候,不幸得急病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