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司馬昭不篡權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自古以來,王權的爭奪都是殘酷無情的,哪怕是骨肉手足,在至高無上的權利面前,都不值一提。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內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射殺掉哥哥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最終登上寶座;明朝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自己侄子建文帝的統治,奪得皇位;清朝康熙帝時期的九子奪嫡,是歷史上最為激烈的帝王之爭,最後以四阿哥胤禛勝利告終。
歷史上,為了皇位手足相殘的事比比皆是,然而,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卻一路相互扶持,兄友弟恭,一生都沒有發生骨肉相殘的悲劇,這是為什麼呢?
外憂內亂,司馬師比司馬昭更具有領導能力
同為司馬懿的兒子,兩兄弟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在司馬懿去世之後,兩兄弟共同協作,為後來司馬家族滅去魏蜀吳,建立晉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從性格與能力上來說,司馬師卻比司馬昭更有領導能力。
首先,司馬師的性格非常穩重,遇事處變不驚,沉著冷靜,而且有全局觀念,是不可多得的領導型人才。而司馬昭在治國與治軍方面就要略遜一籌,他沒有哥哥那樣運籌帷幄的能力,更多的是在戰場上奮勇殺敵。
司馬懿在準備奪取魏權時告訴了兩個兒子,司馬師聽到後沒有什麼反應,他本來就有很大的野心,也懂得父親這麼多年表面抱病不出,實則韜光養晦,為的就是奪權的這一天,如今,時機已到,父親提出這個想法並不奇怪。但是司馬昭卻對司馬懿的話大驚失色,甚至緊張到「夜不能安寐」,其實,司馬昭並非不懂得父親的用心,可一旦真動手奪權,他還是顧慮重重。
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司馬師的性格更加果斷,勇猛,狠厲,而司馬昭相對而言就顯得優柔寡斷。自古,帝王都需「無情」,如果事事都是敢想而不敢做,那麼又該如何面對風詭雲譎的政治呢?
司馬懿對自己這兩個兒子也是十分瞭解,他清楚只有司馬師能夠擔當大任。而且,奪權之後,朝廷內外形勢極其不穩定,很多官員認為司馬一族是篡位,並且對他們的專權十分不滿。而且,蜀國吳國也對司馬家族虎視眈眈,司馬師一直忙著平定外亂,而司馬昭則是在內處理政事。
所以,即使是掌握了政權,兄弟二人也還是面臨著無處不在的危機,而司馬師面對危機更有處理能力,所以司馬昭不能也不會想著去奪取自己哥哥的權力,相反,出於司馬家的利益考慮,他會盡力輔佐司馬師,幫助其穩固政權。
曹氏家族失敗的前車之鑒
為何司馬懿能夠奪得政權,除了他個人的運籌帷幄以及精密部署以外,還有極為重要的外部原因——曹氏魏權的內部矛盾。
曹丕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在父親曹操去世的時候,為防止曹彰奪權,他早早地就自立為魏王,後又打壓曹植,使其無法著手政事;再以退為進,安撫好有較高威望與相當兵權的曹彰,等其放鬆警惕之後再除去他。
後來,曹叡繼位,由於沒有接觸過朝政,司馬懿就成了他的心腹,而且曹叡在位時對自己的叔叔曹植也是頗為忌憚,也沒有給他參與朝政的機會。而且,曹叡在後期選擇輔佐大臣之初,考慮到司馬懿的威望與能力,擔心其功高蓋主,於是把他排除在了人選之外,而是選擇了曹氏宗親,但宗族之間又有私人矛盾,明爭暗鬥之下,司馬懿還是成為了輔助大臣。就這樣,司馬懿一步一步地滲透到魏氏權利的最中央,最終一舉奪權。
司馬師與司馬昭可以說是親眼看著曹氏由盛至衰,也深諳其中的緣由。宗室內部混亂必會導致朝綱不穩,也容易讓別有用心者有機可乘。所以,兄弟二人一直都團結和睦,更不會有奪權之事的發生。
司馬師早逝,兄弟二人沒有絕對利益衝突
司馬師沒有子嗣,司馬昭將自己的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哥哥。而在公元255年,司馬家正式奪權的第四年,由於平復外亂,積勞成疾,司馬師在平定毋丘儉,文欽之亂後,病死在了回師途中。
所以,對於司馬昭而言,司馬師沒有實際威脅到他的地方。司馬師早逝,兩人沒有了任何有可能的利益衝突,唯一有可能的繼位問題還因司馬師沒有子嗣而不了了之,最終的權利還是落入了司馬昭手裡。
結語
為何司馬昭沒有奪取司馬師的權力?一是為骨肉親情,二是為共同利益,三是兩人沒有利益衝突。可以說,這兩個兄弟都是聰明人,他們懂得「利益共同體」的道理,也正是因為明道理,識大局,才有了後來的晉一統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