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有兩條龍,一條龍是臥龍諸葛亮,一條龍是潛龍司馬懿。諸葛亮這條龍有名無實,一輩子勤勤懇懇給劉備劉老闆打工,絲毫沒有非分之想。而司馬懿則不同,他煞費苦心,隱忍堅持數十年,司馬家族最終成龍化鳳,篡奪曹魏江山,開創晉朝天下。不過,司馬懿辜負曹家重托,叛主自立,也落下千古惡名。
司馬懿是一個能量很大的人。他的一舉一動,不僅影響了三國歷史的走向,而且波及到幾百年之後的隋唐時期。他在世時做過一件事,產生極為惡劣後果,幾乎成為一道無解難題,讓四百年之後的幾個皇帝吃盡苦頭,連唐太宗李世民這樣才幹超群的有為之君,都為此事傷透腦筋。
話說在今天東北一帶,漢朝時出現了一個小國高句麗。此小國建立後,立即顯出極強的侵略性,四處征伐開疆闢土,周邊那些老老實實的漢朝藩屬小國,被他欺負的不輕。但和強大的漢朝相比,它也只能乖乖臣服,一度作為漢朝一個小縣城接受管理。但歷代高句麗國王野心勃勃,曾多次發動叛亂,王莽篡漢期間和東漢劉秀在位時,多次發兵給予其重創,因此始終難成氣候。
漢末三國之時,天下大亂。中原王朝對周邊小國控制力幾乎不復存在。高句麗人很想乘勢而起,倒霉的是,東漢軍閥公孫淵家族,長期盤踞遼東,兵強馬壯稱霸一方,名為軍閥,實際也可稱為中原王朝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代表。
公孫家族良將輩出,多次對臨近的高句麗大打出手,甚至攻破高句麗國都丸都城。高句麗在公孫家族強大軍事壓力下,勢力範圍和發展極度受限,幾乎沒有出頭之日。
但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間,局面發生逆轉。公孫家族由於長期擁兵自重,首鼠兩端,在魏國和誤國之間游移不定,激起魏明帝強烈不滿,於景初二年,派遣太尉司馬懿率領大軍兵發遼東,討伐公孫淵。公孫淵雖然厲害,但到了司馬懿跟前,卻根本走不了幾個回合。結果公孫淵父子被殺,公孫家族武裝力量被徹底毀滅,不僅如此,司馬懿為永絕後患,公孫淵轄區範圍內十五歲以上男子被捕殺數千人。
司馬懿剷除公孫淵,無意間卻給高句麗幫了大忙,等於替他們搬走了壓在頭上的千斤巨石,除去了頭號勁敵,也給高句麗迅速發展壯大,提供了足夠空間。此事件可以稱為高句麗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時刻,自此之後,高句麗就踏上了快車道,在遼東地區漸漸處於無人匹敵的地位。
此後中原長期處於兩晉南北朝的大混亂時期,高句麗乘機得以發展壯大,到隋唐時期,已經成為獨霸遼東、地方數千里的一個龐然大物。他們不僅兵強馬壯實力雄厚,且對中原王朝不屑一顧,時存覬覦之心。最讓人不安的是,高句麗與中原一樣,以農耕文明為立國之本,對於土地有著強烈需求和企望,這一點與搶了就跑的遊牧部族有著本質區別,讓中原皇帝時刻如芒刺在背,感到危機。
因此,中原王朝重歸一統之後,從隋朝開始,就注意到高句麗的潛在威脅,屢次用兵攻伐,想徹底剷除這個隱患。但以隋朝國力之強,居然奈何不了高句麗,隋文帝出征一次,隋煬帝出征三次,最多時調集重兵近百萬,卻無一例外遭遇慘敗。到了唐朝開國後,李世民依然秉承了隋朝的做法,"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必欲除之而後快。
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英才蓋世、神武英明的唐太宗,在面對高句麗之時,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高句麗在面臨亡國滅種的巨大威脅之前,同仇敵愾,迸發出強大戰鬥力。貞觀十九年,也就是司馬懿平定公孫淵四百餘年後,唐太宗御駕親征,親率六軍,兵出遼東。這也是唐朝開國以來,組織的最大規模戰役之一,也是李世民當皇帝後罕見的一次御駕親征。
遺憾的是,唐太宗親自指揮大軍,最後也未能完成目標。唐軍初期進展還算順利,但隨著戰線深入,傷亡加重,士氣漸漸衰退,最後頓兵於安市城下,歷經數月艱苦的圍城戰,最後未能攻克。隨著寒冬臨近,唐軍糧草供應的緊張,李世民最終失意而還。其後,李世民又命令唐軍多次發動對高句麗的進攻,但均未取得明顯成效。直到他去世,高句麗問題也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後來唐高宗在位期間再接再厲,才徹底平定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