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司馬懿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話說三國的時候,各路豪傑爭奪了許久,使得天下三分,僵持了許久,結果之後這天下叫司馬家給得了去,而這司馬家必須要提到的就是司馬懿了。他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不僅善謀略,而且還多有奇策,他曾經兩次帶兵成功地毀掉了諸葛亮的北伐計劃,是諸葛孔明頗為忌憚的對手,而且他輔佐了曹家四代君王,後來更是成為了掌控朝政的權臣。
雖然他一直為魏國出謀劃策,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是很不情願為曹操所驅使的,因為當時曹操當時名聲不好而且出身低賤,司馬懿則是貴族出身,所以很是瞧不上曹操,後來被曹操用強制手段給立為文學掾,後來他就開始在曹操手下做事,逐漸成為曹操最器重的人。
曹操雖然覺得他很有能力,但是一直認為他是一個不甘於人下的人,所以對他很是防備,但是司馬懿和曹丕的關係很好,曹丕也經常幫他求情,之後曹丕繼位之後,他便認真輔佐起曹丕,曹丕去世之前,又拜託他輔佐新帝曹叡,之後一直在朝廷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的角色。
司馬懿活的非常久,一直活到曹叡去世之後他還可以繼續輔佐新帝曹芳,但是由於當時受到了曹爽的排擠,於是他就發動了兵變,這下曹氏的天下開始變成司馬氏的天下。
雖然司馬懿非常厲害,非常有頭腦,但是他又不是神,不可能什麼都能預料到。他曾經疏忽掉的一些事情就給後世埋下了不小的禍根,而且這個禍患大到完全可以抵消掉他所有的功績。這一切都要從一個人說起,這個人叫做公孫淵,這個人是誰呢?為什麼會造成禍患呢?
禍患的源頭都是高句麗,高句麗這個國家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當時由於漢朝國力強大,這個小國雖然小有勢力,但是完全比不上當時匈奴的威脅,所以一直沒有引起注意,一直安安靜靜地當個附屬國,等到了後來天下大亂之後,這個小國就開始趁機躁動了起來,當時一直打壓這個小國的就是公孫淵所在的家族。
這一切的開始是很平靜的,直到後來公孫淵逼迫自己的叔父退位,佔了他叔父的位子,這舉動一看就是一個喜歡背信棄義的小人,而當時曹叡卻一直不聽群臣的勸阻,執意要把此人立為將軍並讓其鎮守遼東。等到這個人重權在我,非但不感激曹叡的知遇之恩,反而腳踏兩條船在魏國和吳國之間周旋。
五年之後,他存了心思想要向吳國表示臣服以便得到一些外援,而吳國的孫權對著他也像鬼迷了心竅一般,同樣不顧群臣阻攔,找人帶了好些金銀玉器去找公孫淵,而且還要立其為燕王。
公孫淵這邊一看吳國這個陣勢,瞬間都有點懵,他很驚訝孫權的大手筆,沒料到這孫權竟對他這般器重,這些金銀雖然勾得他心癢,但是一想到吳國離他有點遠,而這魏國可就在旁邊,要是他就這麼受了這份禮遇,說不定魏國那邊轉個眼就會過來討伐他。
所以他就想了一招,他讓人把吳國來的使臣給斬了,吞了那筆珠寶之後又把那使臣的頭顱拿去到魏明帝那邊以表忠誠,明帝也是個糊塗的,看到這個很是開心,還給公孫淵升了官。
後來明帝想要再次加封他,而且為了表示重視,還專門派了使團過去。公孫淵的眼線收到消息之後就過來回稟,同時告知這個使團裡面有一個力大無比的的人,叫做左俊伯,看樣子不似尋常人。公孫淵知道之後,可能是做賊心虛,他非常害怕。
等使團一到他就派兵將使臣住的地方團團圍住,然後才有勇氣去見使臣,而且期間還多次對使臣惡言相向,表示威脅。使臣哪次出去加封別人不是被以禮相待,這次被這般羞辱自然是攢了一肚子火氣,一回到洛陽就開始向皇帝告狀。
後來皇帝再次想要加封他,就派了幽州刺史過去,同時等待著相關的一些書信印章,而公孫淵這邊一收到消息就立刻跳了腳,害怕至極的他發兵了,前去的幽州刺史一見這情況就趕緊撤了,而公孫淵這次發兵也算是徹底和魏國撕破臉皮了,同時還產生了非常激烈的戰亂。
他叛亂後自立為燕王,之後致力於給魏國添亂,他一邊和一些外族人勾結,引誘著鮮卑人去給魏國的北部添把火,一邊又向吳國表示了臣服。
這番做派算是徹底激怒了魏明帝,一年之後,曹叡就派了司馬懿前去征討公孫淵,這司馬懿也不是什麼隨隨便便就可以被打發的人,公孫淵自然是沒有好果子吃,司馬懿一番操作之後,這公孫淵就被圍困在城裡,而且一困就是很久,一直到城裡存糧殆盡,百姓甚至都開始以人為食。
後來公孫淵算是徹底被擊潰,他帶著一小部分人馬從東南角撕了個口子逃了出來,而司馬懿一直在後面追趕,直至將他們殺死。而後城內群龍無首,很快就被擊破,以前那些給公孫淵辦事的官吏不論官職大小也全被斬首,同時司馬懿為了永絕後患不僅誅殺掉公孫淵的九族,同時還把和公孫淵有關的勢力內年歲超過十五歲的男子也全部誅殺殆盡,還把當時城內的百姓都給從遼東強行遷徙到了內地,這之後遼東地界就變成了一塊無人看管的荒地。
本來公孫淵一直在打壓高句麗,這下公孫淵被連根剷除,而遼東地界又空了出來,這下正好給了一直在暗中靜待時機的高句麗可乘之機。
司馬懿在打壓叛亂時將公孫家全部抹殺,同時也將這裡的百姓遷徙到內地,殊不知剛好給了外族崛起的機會,這之後這些外族成為中原政權的最大威脅,為了拿回那快土地曾經戰死了無數的華夏族人,一直到唐高宗時趁他們內亂才得以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