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廖立是誰?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盛名是一壇烈酒,如果不管不顧、肆無忌憚地豪飲下去,始而醉,繼而惑,最後就只好長眠不起了。三國時的廖立就吃了久負盛名的虧。
廖立,在《三國誌·蜀書》裡只能算個小角色。即使到了《三國演義》裡,「英雄情結」被無限放大,就像拿著放大鏡去找這個人,也很難發現他的「豐功偉績」。
可是廖立本人並不這麼小瞧自己,他「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
廖立給自己這樣的歷史定位,並不全是他自高自大,還有「事實」為根據。
當年,赤壁之戰後,劉備「借」了荊州,剛剛站住腳,就把年輕的廖立招致麾下,「闢為從事,年未三十,擢為長沙太守」,準備作為後備幹部重點培養。
此時廖立受器重的程度超出人們的想像。
劉備急著入蜀開闢新的根據地,就把諸葛亮留在荊州鎮守,而近在咫尺的孫權主動「遣使通好於亮」,還很替諸葛亮擔心,怕他沒有人才治理好荊州。
當時諸葛亮就明確表示,孫權您的擔心是多餘的,咱手裡有法寶,「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龐統號稱「鳳雛」,與諸葛亮這條「臥龍」不相伯仲,名氣自然足以鎮住孫權和他的智囊們。
而在如此敏感的外交場合,把年輕的廖立也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見其受重視程度非同一般。
諸葛亮這番「答中外記者問」,不僅有效地遏制了孫權對荊州的覬覦之心,也極大提高了廖立的國際知名度。
有了劉備和諸葛亮兩位最高領導的直接肯定,廖立的自信心自然越來越高漲了。
不僅如此,廖立還得到領導的「特別照顧」。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已經順利在前一年拿下成都,佔領益州,孫權就派人來要荊州了。
劉備討價還價,說:「須得涼州(屬曹操),當以荊州相與。」
這讓孫權很惱火,就直接對荊州出手了,「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此時,長沙太守廖立不能抵擋,但堅決不投降,意志堅定地跑到成都去見劉備了。
本來丟了城池,再怎麼說也是個重大的政治錯誤,可是劉備「素識待之,不深責也,以為巴郡太守」。
劉備舉重若輕的態度,讓廖立也挺感動,不僅一點處分沒受,還得了個更大的美差,廖立心裡自然美滋滋的。
而以後的好處,更多。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廖立被提拔為侍中。此官身居君側,是個很受歡迎的職位,因為極易被提為三公。
現在,廖立終於「明白」,原來他是如此重要,完全有資格成為「諸葛亮第二」。喝了「盛名」的幾杯烈酒,他已經醉了。
如果劉備多活幾年,廖立的政治前途一片大好。可惜四年後,劉備就撒手西去了。
後主襲位,廖立立刻就被降為長水校尉。遭此打擊,廖立心裡有點擰巴,「常懷怏怏」。
以前根本不入他法眼的李嚴等人都爬到他上面去了,他卻像泰山壓頂一樣牢靠,在長水校尉任上一動不動好多年。
這讓他積攢了許多牢騷,像遭到不幸的祥林嫂,逢人就說他那「阿毛和狼的故事」。這故事也許開始還能得到別人的同情,但說的多了,就惹來討厭了。
更糟糕的是,為了尋找心理平衡,他變得十分刻薄,滿眼都是不合時宜,都是別人的缺點和不足。這讓與他接觸過的人更加難以忍受。
泡在盛名的酒罈裡,他已經爛醉如泥,而且找不著北了。
畢竟,「殘酷」的現實裡有太多東西讓他困惑不解:一切原本好好的,怎麼突然就走樣了呢?
後來,他把故事講給了丞相諸葛亮的秘書李邵和蔣琬,徹底結束了自己用盛名編織的噩夢。
他說起當初劉備不先取漢中卻跑去跟吳人爭南三郡,害他丟了長沙,「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
數落關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最終「數喪師眾」,失了荊州;
批評治中(刺史高級佐官)文恭「無綱紀」、長史(秘書長)向朗是「凡俗之人」、侍中郭演長「不足與經大事」、蜀郡太守王連「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還說重用這幾個人簡直是時代的悲哀。
李邵和蔣琬聽到這裡,頭上已經冒汗了,心想:要是當著別人的面,還不知這廖立怎麼糟蹋我們倆呢?
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李邵和蔣琬兩個老實人「具白其言於諸葛亮」,告了廖立的黑狀,讓很多人感到痛快淋漓。
諸葛亮是個很重法紀的人,現在居然有人公開誹謗最高領導和政府官員,的確是個不容小覷的大問題。
在極短的時間內,諸葛亮就對廖立的「誹謗門」做出了批示:「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立(廖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邪?」
大意是說,廖立你現在就是個害群之馬,到處瞎咧咧,蠱惑人心,影響很壞。
也許諸葛亮早就對廖立看不過眼了,除了李邵和蔣琬的證詞,他自己還搜集了一些證據。
《諸葛亮集》裡就有一份文件,是諸葛亮呈給後主劉禪的公文,說廖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守長沙則開門就敵,領巴郡則有暗昧之事,隨大將軍則誹謗譏訶,侍梓宮(靈柩)則挾刃斷人頭於梓宮之側」。
棄城、貪污、誹謗、殺人,罪還真不少。在這份文件裡,諸葛亮還主動檢舉他,提到劉備即位之後,曾封廖立為將軍,但廖立好像很不滿意,當面跟諸葛亮說「我何宜在諸將軍中」,直接跟諸葛亮要更高的官做。
這讓丞相諸葛亮很不舒服,也很為難。一氣之下,後來就把他按在長水校尉任上了。
現在為了統一思想,矯正視聽,也只好「委屈」你廖立了:一抹到底,連長水校尉都別幹了,到汶山郡當農民還比較合適。
於是,廖立就被貶為庶民,到汶山郡「躬率妻子耕殖自守」。
以後的很多年裡,除了當地老百姓在田間地頭還能看到這個中年男人鬱鬱寡歡外,蜀國的政府官員耳根清淨,再也聽不到「諸葛亮第二」的滿腹牢騷了。因為當時也沒有抖音。
那廖立有沒有真心悔過呢?非也。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溘然長逝。這個國際要聞傳得很快,不久之後就連汶山的鄉下老農都知道了。
大家都陷入真切的悲痛中,廖立的悲慼更甚,垂泣歎曰:「吾終為左衽矣!」
左衽,是落後蠻族的穿衣風格。看來,他沒有一天不希望諸葛亮能「幡然醒悟」,重新起用他廖立於隴畝之中。
諸葛亮的死,讓他連這個簡單而虛幻的夢都破滅了。想來,諸葛亮常年忙得暈頭轉向,哪有功夫想起在這個淹沒在汶山地頭上的田間老農?有趣的是,同樣是廖立,曾經卻是能「贊興世業」的「楚之良才」。
再後來,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率軍經過汶山時,還專門去看望過廖立,留給姜維和世人的最後一點印象是「意氣不衰,言論自若」。
他的執著性格讓成都方面徹底失望,廖立「遂終徒所」,死在流放地。
「諸葛亮第二」的榮譽不是自封的,而若真正有了那份才幹,不用自封也會名揚天下。可惜廖立自視甚高,毀在盛名之下,留給歷史的也只是一段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