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於禁對曹操衷心可嘉為何會投降關羽?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於禁對曹操衷心可嘉為何會投降關羽?

於禁在曹操麾下效力長達三十年之久,為什麼面臨險境,就投降了關羽呢?這到底是為什麼?

要知道,在於禁投降的時候,官職是左將軍,假節鉞。當時曹操屬下,除了夏侯惇,就數他,完全是曹操的心腹大將啊。而且投降之後,曹操哀歎良久,說:「於禁跟從我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關於這個命題,大家不妨跟著小編一起來瞭解一下,於禁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於禁,黃巾之亂的時候,跟著鮑信,鮑信是何許人也,在歷史上,完全就是一個非常俠義風範的諸侯,而且非常欣賞曹操。兗州牧劉岱敗於黃巾黨被殺,陳宮與鮑信擁曹操做了新兗州牧,後來鮑信從此於救曹操被殺,於禁歸屬於曹操。曹操開始注意到於禁,那是因為王朗的推薦,拜軍司馬。從此,於禁的輝煌的軍事生涯,開始了。

194年,曹操到濮陽討伐呂布開始,於禁來說就獨立領軍作戰,在當時,曹操手下唯獨夏侯惇有這個資格。可見,於禁多受曹操的重用。當然,於禁也對得起曹操,戰功赫赫,南征北戰,殺掉不少敵將,佔了不少城池。哪怕是在張繡宛城之戰的時候,曹操差點丟掉性命,於禁的部隊,且戰且退,沒有絲毫的亂紀,因公封為益壽亭侯。

於禁,軍軍紀嚴明,很受士兵的敬重,帶兵打仗,也勝多敗少,在曹軍中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於禁作戰相當勇猛頑強。所以,曹操如此倚重他的原因。官渡之戰,於禁多次堅守營寨,讓袁紹久攻不下,尋找戰機,主動出擊,擊敗袁紹的外圍勢力。為官渡之戰的最後勝利,做出偉大的貢獻,官渡之戰後遷偏將軍。

官渡之戰後於禁奉命平定昌豨的叛亂,頑固地執行曹操」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令,把已經投降且與自己私交不錯的昌豨斬首。於禁的不念舊情,讓曹操更加器重,於禁因此拜為虎威將軍。

隨後的日子裡,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於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曹操的另外一員大將,朱靈因為讓曹操不開心,所以向奪去他的兵權。曹操因為於禁有威重,遣於禁引數十騎,繼令書,往朱靈營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曹操讓朱靈為於禁部下,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

216年,於禁遷為左將軍,假節鉞,僅此夏侯惇,曹操手下武將第二號人物。

如此一說,老資歷,老元勳,老將的於禁為啥會投降? 也許,我們要到於禁的最後一場戰爭去找尋答案。三國演義中對這次戰鬥的描寫如下:卻說關平見關公箭瘡已合,甚是喜悅。忽聽得於禁移七軍於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謀,即報知關公。公遂上馬,引數騎上高阜處望之,見樊城城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城北十里山谷之內,屯著軍馬;又見襄江水勢甚急,看了半響,喚嚮導官問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對曰:「罾口川也。」關公喜曰:「於禁必為我擒矣。」將士問曰:「將軍何以知之?」關公曰:「『魚』入『罾口』,豈能久乎?」

諸將未信。公回本寨。時值八月秋天,驟雨數日。公令人預備船筏,收拾水具。關平問曰:「陸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知也。於禁七軍不屯於廣易之地,而聚於罾口川險隘之處;方今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定泛漲;吾已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為魚鱉矣。」關平拜服。

卻說魏軍屯於罾口川,連日大雨不止,督將成何來見於禁曰:「大軍屯於川口,地勢甚低;雖有土山,離營稍遠。即今秋雨連綿,軍士艱辛。近有人報說荊州兵移於高阜處,又於漢水口預備戰筏;倘江水泛漲,我軍危矣,宜早為計。」於禁叱曰:「匹夫惑吾軍心耶!再有多言者斬之!」成何羞慚而退,卻來見龐德,說此事。德曰:「汝所見甚當。於將軍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軍屯於他處。」古計議方定,是夜風雨大作。龐德坐於帳中,只聽得萬馬爭奔,征鼙震地。德大驚,急出帳上馬看時,四面八方,大水驟至;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平地水深丈餘,於禁、龐德與諸將各登小山避水。

比及平明,關公及眾將皆搖旗鼓噪,乘大船而來。於禁見四下無路,左右止有五六十人,料不能逃,口稱「願降」。三國演義,把於禁和龐德的矛盾有點過度的刻畫出來了,往往忽悠了於禁一個最根本的優點「最號毅重」,非常的剛毅穩重,非常的嚴格。所以,《三國演義》有點黑於禁。

而《三國誌》,本傳中寫的很明白: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一個毅重的軍人,怎麼會怕死呢?他死或許不怕,關係到一軍存亡。"禁與諸將""無所迴避",到底有多少人被困呢?孫吳方面有記載: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三萬應該有的,為了全軍的將士,於禁選擇了大義,投降關羽。

不管怎麼樣,於禁還是投降了,留下晚節不保的污點。等到於禁回魏國的時候,曹操已經不在了。以曹操的寬容,肯定會厚待於禁,並繼續重用他的;可惜遇到了曹丕刻薄之至的傢伙。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