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漢末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等人,呂布敗亡後,歸屬曹操。張郃,漢末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跟隨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洪擊敗,隨後投降曹操。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三國網小編一起看看吧。
歷史上有許多可以比較之事,比如蜀漢與東吳都以南方為根據地,卻一個早亡,一個苦撐許久;比如曹操與曹丕都是文武兼備之才,但曹操在文壇頗得讚譽,曹丕卻被許多人忽視;比如張遼和張郃其實都是降將,但一個的亡故使曹丕為之痛哭,一個卻因被司馬懿「放在心上」而亡。
一、張遼、曹氏與無堅不攻
在《三國誌·魏書》中有這麼一章——《張樂於張徐傳》。作為該章的主角之一,張遼樂於與否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知曉的是,作為一員降將,他在曹魏有著不同一般的地位和成就。
東漢末年,本無什麼好勝心的小郡吏張遼,因為武力過人而被并州刺史丁原招入麾下,並率領丁原的人馬前往京城投靠時為大將軍的何進。可惜何進空有外戚之威風而無權臣之謀略,在與董卓的勾結中被人斬殺。在一片混亂之中,董卓挾持漢少帝並另立漢獻帝劉協以專權,張遼作為何進的部署亦被董卓吸納。
初入亂局,張遼在短短幾年內三次易主已然不易。但接下來,因為時局的變幻,張遼又成了呂布的下屬。雖然他實際上有著較為獨立的地位,但呂布之命仍舊左右著張遼的處境。這使得建安三年(198),張遼不得已對好友關羽大打出手。同年年底(實際上為199年年初),他又和呂布手下的其他兵將一起被曹操圍困於鄴城。這一次,張遼終於遇到了與自己志趣相投的好主公。
亂世之中,即便狠毒如曹操,也是「英雄惜英雄」。初降時,曹操即給了張遼中郎將之職、關內侯之爵。張遼則報以如《三國誌》所言的「數有戰功」,「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有功」,「復從攻鄴,鄴破,遼別徇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從攻袁譚,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僅用了短短幾年,張遼在曹軍中地位一路高昇,甚至他戰勝歸來,曹操都會親自出城迎接,並與其同坐一車。
可惜的是,在曹丕繼位後,張遼雖已有了令四海都為之噤聲的威名,卻染上了難以根治的重病。為治好張遼,曹丕特派侍中劉曄帶太醫前往張遼住宅。掛念張遼的諸位將帥也紛紛前去探視——一時間張遼的家門口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在張遼患病期間,本與曹魏結盟的東吳再次反叛 。為懲治東吳,曹丕親自去請張遼出山,嚇得孫權對眾人耳提面命:「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可惜患病太甚,張遼最終還是於江都逝世,沒能見到曹魏統一四方。曹丕為其痛哭,曹魏先後追諡張遼,封賞張遼之子,並賞張遼入享曹操廟庭。
二、張郃、司馬懿與以巧變稱
說完了張遼與曹魏的「情投意合」,再看另一員降將張郃在曹魏的處境與結局,我們不禁慨歎——果真是造化弄人。同張遼一樣,張郃的事跡被記載於《張樂於張徐傳》。只是張遼被置於全章之首,張郃卻被置於倒數第二。
東漢末年,張郃響應朝廷招募,以鎮壓黃巾軍為起點邁入軍戎。起初他歸屬韓馥,後又聽命於袁紹。官渡之戰中,確有審時度勢之實才的張郃為袁紹提出「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的建議,卻被郭圖駁回,並被扣上「出言不遜」的帽子。袁紹戰敗後,為避免殺身之禍,張郃不得已歸降曹操,開啟了自己輝煌而跌宕的後半生。
在張郃歸降之時,曹操十分高興,慨歎:「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然而在張郃先後討柳城、征東萊、破馬超、平宋健,將自己擅長探查局勢以隨機應變的名號打響,逼得諸葛亮對其又愛又恨之後,無意中卻成了權臣司馬懿的眼中釘
太和五年(231),諸葛亮率軍展開第四次北伐,曹魏以司馬懿為主帥,張郃亦在出兵之列。對於這場「收官之戰」,《三國誌·張樂於張徐傳》只記載了一句話:「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謚曰壯侯。」但細究這場戰事,我們卻能發現司馬懿與張郃的矛盾。
張郃善於探查細微,「以巧變為稱」的才幹是連諸葛亮都十分忌憚的。但太和五年(231)的這次作戰,曹魏的主帥卻是司馬懿。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自然也知曉張郃的本事,但他並不想將擊退諸葛亮的機會讓給張郃:當張郃提議曹軍不該坐以待斃,司馬懿卻一心避戰;諸葛亮退還岐山,司馬懿卻派張郃領著積鬱已久的曹軍追擊設下埋伏的蜀軍……可以說,直至張郃戰死,司馬懿都始終與張郃唱反調。
向來謹小慎微的司馬懿在此戰中一反常態的冒進,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他確實是懷著針對張郃的心思。張郃雖是武將,卻素來與儒臣交好,故而在朝中有著不低的聲譽。可張郃又沒有司馬懿一般的野心,相比於支持,更可能成為司馬懿奪權路上的絆腳石。故而張郃之死,很有可能是司馬懿借刀殺人的刻意行為。不然智勇雙全如張郃 ,又怎麼會死於這一場心知肚明的埋伏呢?
三、降將、亂局與「聽天由命」
張遼與張郃同為戰功卓越的曹魏降將,一個生前身後皆是恩寵備至,一個明明有勇有謀卻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這難說是張郃「不爭氣」,而更像是他時運不濟,命運弄人。
羅貫中曾在《三國演義》中用了不小的篇幅來概括漢末三國時期各路降將的命運,其中對曹魏降將的一大重點就是體現其「具有鮮明的『霸者之政』的色彩」。相比於孫權和劉備,曹操的「霸道」我們是深有體會的。而於曹魏降將而言,他們歸降於曹操,便也意味著成為了霸道的直接承受者。
在曹魏陣營,曹操父子招募降將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效忠曹氏即是效忠漢室的詭辯來拉攏降將。二是以利誘、脅迫等方式招攬,且雙方一般要經歷試探、安撫、再試探,直至任用的過程。
張遼與張郃便都是通過第二種方式成為曹魏一員的。只是這樣的方式也決定了他們在曹魏缺少足夠的自由,只能依靠當權者或得勢者的信賴來維繫自身在曹魏的發展。張遼幸運地得到曹操父子的賞識,故而有了群臣皆尊的地位。而張郃雖勞苦功高卻「礙」了司馬懿的腳 ,最終只能因膝蓋中箭而結束一生。……陳壽曾評價:「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即包含張遼與張郃)。」只是於五子而言,曹氏是主公,或許也是「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