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風雲變幻的時代,無數英豪嶄露頭角,無數經典戰役讓後人津津樂道,官渡之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經過此戰,平定了袁紹,基本確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可以說是曹操的巔峰之戰,這次戰役中,張郃可以說立了很大的功勞,而曹操對他的賞識也遠勝袁紹,可以說張郃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投降曹操。
當時官渡之戰處於僵持狀態,曹操襲擊烏巢,張郃料定曹操會擊敗淳於瓊,主張救援,然而謀士參謀郭圖則反駁說不如來一個圍魏救趙,攻擊曹操大本營,但是張郃說曹操營盤牢固,必定久攻不下,等到曹操破了烏巢,那麼我們大事休矣。然而袁紹則聽信了郭圖的話,仍然派張郃、高覽攻打曹軍大營,果然久攻不下,結果烏巢失守,郭圖反而誣陷張郃稱其對袁紹軍失敗感到高興,張郃等害怕被牽連,乾脆燒了攻城櫓投降了曹操,曹操聽說張郃來投,親自出來迎接,並把他比作微子、韓信,拜偏將軍,封為都亭侯。
雖然當時顏良、文丑、張郃、高覽被稱為」河北四庭柱「,是袁紹的心腹,看上去很是風光,不過袁紹的真正愛將卻是前兩位,可惜都被斬於馬下,而張郃、高覽則很少被袁紹提起。
袁紹當時是天下最大的霸主,從實力到資源,都遠遠勝於曹操,大部分人都覺得此戰曹操必敗,即便是曹操手下許多人都暗自聯絡袁紹,為自己留條後路,不過以曹操對袁紹的瞭解程度來看,曹操勝的並不是靠運氣。
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就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這根本不是成大事者所應該有的氣質,而袁紹也正如曹操的預料,因缺少大局觀而戰敗。
張郃跟了曹操之後,可以說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奇功,位列曹魏」五子良將「之一。
三國中後期,張郃作為曹魏大將多次抵抗劉備大軍,漢中之戰,黃忠定軍斬夏侯,劉備聽聞說到」殺便殺張郃,斬夏侯淵何用「,可見張郃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不過曹軍軍心也因主帥被殺而動盪,張郃被推為主帥主導大局。
劉備死後,張郃多次成為阻擋諸葛亮北伐的障礙,街亭之戰打敗馬謖,讓蜀軍鎩羽而歸,威震華夏。
關於張郃之死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了貪功冒進,結果中計身亡,不過在正史中,張郃其實是不贊成追擊諸葛亮的,但是當時的主帥司馬懿認為張郃是畏戰,逼其出兵,軍令不可為,張郃無奈之下出擊,果然在木門谷中伏,中箭而亡,至此,曹魏一代著名將領隕落,從某種程度來說,張郃之死是敗司馬懿所賜,間接死在了司馬懿的手裡,司馬懿是否是故意的則留給了後人一個想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