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之死是司馬懿失策還是陰謀?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郃之死是司馬懿失策還是陰謀?

張郃(?-231年),字俊乂,河間鄚人。

張郃是三國時期曹魏陣營的一員虎將,原屬袁紹,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戰敗,張郃降曹,然而史書上對於張郃降曹說法不一,比如:

陳壽在《三國誌·張郃傳》中說曹操襲擊烏巢的時候張郃建議袁紹營救烏巢,而郭圖建議袁紹進攻曹操的大本營,於是「紹但遣輕騎救瓊(烏巢守將淳於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饞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也就是說張郃遭郭圖誹謗,無奈降曹 。

而在《三國誌·武帝紀》中說袁紹「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那意思就是說一看曹操襲烏巢成功了,張郃和高覽這哥倆腦袋一碰一商量, 乾脆投降曹操奔個前程算了,這是主動降曹 。

這裡咱們對此且先不去深究,不管怎麼樣,張郃跟了曹操這是事實。

之後張郃在曹操的帶領之下可以說威風凜凜,戰功赫赫,平馬超,征張魯等很多大型的戰役都少不了張郃,可以說它是曹操麾下的一員不折不扣的猛將軍。對此史書中也有明確的記載,比如《魏略》中說:「淵(夏侯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 由此可見劉備對張郃還是非常忌憚的 。

此外馬謖的街亭之敗雖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張郃的善謀善戰更是顯而易見的。再如《三國誌·張郃傳》中說諸葛亮北伐時,魏明帝曹睿置酒送張郃,問張郃:「 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 」然而「 郃知亮縣(懸)軍無谷,不能久功。 」於是就對曹睿說:「 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果不其然諸葛亮不久之後就退兵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關於張郃屢立戰功的記載,在這裡就不列舉了。

所以, 從史料上來看,張郃確實是一位有勇有謀,「以巧變為稱」 (語出《三國誌》) ,戰功赫赫的將軍,絕非頭腦簡單,四肢發的的莽撞之流。然而正是這樣一位謀略和膽氣都毫不遜色的將軍,卻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於木門道中伏而死。

按理說一個將軍戰死再正常不過了,但問題是史書卻對此給出了不同的說法 。

《三國誌·張郃傳》說「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謚曰壯侯。」

而《魏略》中說:「亮軍退,司馬宣王(司馬懿)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佈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比較一下這兩種說法好像感覺就不大對勁兒了,到底是司馬懿讓張郃追擊的呢,還是張郃主動追擊的呢?

其實早在諸葛亮第二次出兵北伐的時候「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三國誌·諸葛亮傳》) ,可是同樣的悲劇卻又在張郃身上重演了。前面咱們已經分析了,張郃絕對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此人頭腦極其清醒,再說了諸葛亮何許人也,他在撤退的時候能不做點防備?張郃對此恐怕心中早已有數,所以他貿然追擊諸葛亮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他到底還是追了,這一追就把自己的老命給搭進去了。 那麼問題的癥結就集中到了當時的魏軍大都督司馬懿身上去了。

咱們可以再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用兵特點,其實一句話就夠了: 謹慎,不用險。

《三國誌·魏延傳》中說「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魏略》中也說「亮以為此縣(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諸葛亮的用兵特點如此可見一斑。因此說,諸葛亮在撤軍的時候必定布好了伏兵,然而可憐的張郃正中他的下懷。

那麼司馬懿呢?他難道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嗎?恐怕不是,這位老先生可是聰明絕頂,詭計多端的,在與諸葛亮的對峙中,他從來不會輕易出兵,「 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故請戰。使衛尉辛毗持節以制之。 」 (《漢晉春秋》) 他是想盡法子閉門不戰,那麼他為什麼又會一改常態突然讓張郃去追諸葛亮呢?恐怕只有一個解釋: 他是故意的。

曹魏發展到當時的階段,當年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的能征善戰之人已經死得差不多了,可以說已經到了一個人才枯竭期,而司馬懿的心裡早就已經開始醞釀一個陰謀-- 奪權 。

而張郃在當時作為一個三朝元老,威望極高,又手握重兵,所以在司馬懿眼裡這個老傢伙遲早是個禍害,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來壞自己的好事兒,所以必須得除掉。然而這種事兒又不好明著來,所以借諸葛亮之手除之不失為一個絕佳的策略,別人也抓不住把柄,而且這樣的機會也不多,可得好好把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