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他一句話,把這個王朝徹底推向深淵,屍遍長安,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漢末年,外戚干政,宦官專權。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偌大的王朝岌岌可危。
那麼,是誰壓垮這個王朝最後一根稻草?是誰徹底破滅最後的一絲希望?
永漢元年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可謂權傾朝野,風頭一時無二。
可惜,董卓並沒有得意幾年就倒了。在獻帝初平三年,董卓被王允、呂布等人謀殺。
此時,司徒王允專權,他剛剛上台就殺掉了當時的文豪蔡邕,拒絕接受李傕和郭汜的投降,並對其下達了追殺令。
而只有3000飛熊軍的李傕、郭汜等人,本來也想認命了,決定解散部隊,再分頭向大西北逃亡。如果這樣的話,則王允雖然極為不明智,卻畢竟沒有種下惡果,東漢政權暫時還能遷延些時日。
然而,賈詡恰恰在此時脫穎而出,發表宏論。李傕、郭汜對賈詡素來敬重,便洗耳恭聽。
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遲也。」
正是賈詡的這一番建議,初平三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長安城池,王允被戮,呂布出逃,屍遍長安。
據說,董卓初死之時,三輔地區百姓尚有數十萬戶,經過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僅僅兩年間,民已「相食略盡」,好一片淒慘。
李傕和郭汜本就不是什麼能人將臣,兩個武夫掌權結果可想而知。
正所謂:「一計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亂國。」說的就是賈詡這事。一句話,把這個王朝徹底推向深淵。「文和亂武」的典故正是出自這裡。
賈詡,字文和,可他的行為可是與「文和」有什麼關係?也不知道這是誰給他起的字。
當李、郭二人 成功後欲封賈詡為「尚書僕射」,他堅決推辭了。「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賈詡話說得頗有自知之明,他不過是為了救自己的命罷了。
所謂,謀士參謀有三種,分別是謀己,謀人,謀天下。賈詡以謀己為首要任務,只要自己好,略施毒計罷了,哪怕是壓垮這個日薄西山的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賈詡「毒士"的稱號也有其中的緣故。但更多的是因為他用算無遺策,奇謀百出,既有郭嘉的才策謀略,又有司馬懿的隱忍。怎麼個隱忍法?大家可以討論討論。
賈詡作為一個謀士參謀,真正做到了以追求完美為己任,他緊隨形勢發展,審時度勢,經權達變,順天行事,選擇明主。
在夾縫中求生而游刃有餘,屈從於命運的安排而經權達變,直至善終,賈詡在權變與謀略方面的造詣可謂達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