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司馬懿壽命,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司馬懿是才是最後的贏家。他少有才名,被曹操強行徵召為官後,卻因有狼顧之相,遭到了曹操的猜疑。之後他傍上曹丕,開始受到倚重,到了魏明帝曹叡期間,先是兩度抵禦諸葛亮北伐,然後大破遼東叛軍,再次成為托孤大臣。公元249年,他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開始把持朝政。他去世之後,其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繼承把持朝政,為司馬家族取代曹氏做著準備。他的孫子司馬炎,則建立了西晉,並完成了大統一。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他最終博弈成功,但是他的經歷,並不算一帆風順。在曹操時期,他備受猜疑,在曹叡、曹芳時期,先有曹休、曹真壓他一頭,後有曹爽獨斷專行,他只能保持低調,甚至裝病,才能保護自己及家族無損。眾所周知,司馬懿從來不甘居人下,但是在曹爽把持朝政的時候,他卻多年擔任沒有實權的太傅一職,後來更是遠離朝堂,裝病在家。由此可見,司馬懿的性格中,有著能忍非常能忍的一面。在曹爽權勢最盛的時候,他能夠想出裝病的「妙計」,並能裝的惟妙惟肖,可見他非常會演戲。通過忍耐和演戲,降低了對方的防範心理後,他把握住時機,適時出手將其一舉誅滅,可見其處事穩准狠。把司馬懿性格中的這些特點加以概括之後,我們不妨用陰柔一詞來形容。
司馬懿的陰柔,不僅表現在內鬥中,在禦敵之時,他更是運用的恰到好處。當初諸葛亮駐兵五丈原,他奉命迎敵,卻一直堅守不出。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不便,打不起消耗戰,為了逼他出戰,諸葛亮命人為他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對他進行羞辱。當今社會,也沒有幾個男性,能夠接受被人稱為偽娘,何況是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呢?可是原本應該盛怒的司馬懿,卻沒有憤怒出戰,而是收下了這份「大禮」,並向使者詢問起了諸葛亮的飲食起居。雖然他的詢問,並非因為關心諸葛亮,而是為了判斷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以便制定接下來的作戰計劃,但是他面對這等羞辱,卻能夠面不改色,並不動聲色的耗死了諸葛亮,不可謂不陰柔。
不過最能夠體現他這一特點的,並非正史記載,而是《三國演義》的描述。在演義第九十回中,司馬懿閒居宛城,而諸葛亮在與曹魏的交鋒中,已經取得了不少的勝利,又得到了孟達的降書。此事讓諸葛亮高興不已,司馬懿卻仰天長歎。此時魏明帝曹叡為了抵禦蜀漢,重新起用了司馬懿。結果司馬懿上任之後,第一件事,必不是與迎戰諸葛亮,而是剋日擒孟達。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件事中,司馬懿如何體現了自己的陰柔。
一、料敵先機
當初司馬懿剛剛受命迎敵,就有人前來舉報孟達欲反,司馬懿聽完之後,以手加額,分析了一番之後,得出結論道:「此賊必通謀諸葛亮。」並一眼看透了如果孟達能夠成事,可能會導致的局面,那就是「兩京休矣」。通過這段描寫,我們不難看出他之能,畢竟想要真正的解決問題,必須要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二、派人安撫
在看清孟達的目的之後,他沒有大張旗鼓的討伐,而是先派出了手下梁畿,「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征進,使其不疑」,也就是說,他向孟達表明了自己的信任,對孟達進行了安撫。此舉之後,孟達不再著急造反,司馬懿為自己的大軍爭取到了時間。這一點也是他能夠剋日擒孟達的關鍵。
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孟達既然想反叛,一定會防備司馬懿大軍,不過他料定司馬懿需要先向曹叡請命之後,再率大軍前來,前後需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可是司馬懿並沒有如何所料,而是選擇了先斬後奏,並日夜兼程,將一個月生生縮成了八天。因此當他出現的時候,孟達還什麼都沒有準備,只能束手就擒。
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這一性格特點,他才能夠得以把持曹魏政權,才能夠讓諸葛亮無計可施,才能夠在那個混亂的時代笑到最後,為子孫奠定以晉代魏的基礎。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司馬懿無愧於「塚虎」之稱。畢竟「塚虎」之意,便是盤伏在石塚中,待時而起的老虎,即能讓人毫無防備,又能穩准狠的出擊,一招致勝。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三國誌》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