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吳質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公元230年夏,吳質去世,被謚為"丑侯"。兒子吳應覺得冤枉,一再上書申辯。終於在二十四年後,被改謚為"威侯"。
時間回溯到204年。這一年,曹操攻佔鄴城,平定冀州,開始招賢納士。這時,吳質應召而至。
因為他肚子裡確實有些墨水,他很快便受到曹操父子的賞識,和曹丕成了勾肩搭背的死黨,和曹植成了以文會友的夥伴。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太子。總是感覺父王會偏心的曹丕,為了鞏固太子地位,常常拉著吳質商量對策。
曹操親率大軍出征,曹丕和曹植前往送行。曹植當場就念起了詩,盛讚曹操的功德。而站在一旁的曹丕則悵然若失,不知說什麼好。眼見輸了氣勢,吳質湊到曹丕身邊耳語道:"與魏王辭別時,你只管動情哭泣就行了,其他什麼都不要說。"
曹丕按照吳質說的,哭得非常傷心。曹操和其他隨行的將領很受感動。他們認為曹植華而不實,不如曹丕誠實孝順。再加上曹丕善於偽裝,平時會嚴格控制自己內心的想法,表現出一種溫良敦厚的樣子。而曹植則經常放飛自我,恃才傲物,恃寵驕縱。因而許多人反感曹植,十分待見曹丕。曹操也最終打消了改立曹植為太子的念頭。
這一次,曹丕完勝。
公元220年,曹丕做了皇帝,"閨中密友"吳質一路高昇,先是當上了中郎將,後來又封他為侯爵,讓他持節度幽、並諸州軍事。
226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繼位。吳質被徵調入朝,擔任侍中,成為輔弼大臣。他認為司空陳群是個平庸之人,實力不行,不能委以重任。而驃騎將軍司馬懿很有才華和遠見,是國家棟樑,吳質力薦了他。不知道曹叡有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反正最後他採納了吳質的意見。
如果吳質和曹叡在地下相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覺得吳質至少會被曹家一群人打個十頓八頓的。
一向喜歡結交權貴的吳質,變得更飄了。本來就不願意搭理鄉里百姓的他,本來就在家鄉名聲不佳。當了大官後,倚仗著曹操父子的權勢,作威作福,橫行鄉里,更加引起了人們的反感。
終究,吳質變成了另一位曹植。
公元230年,吳質病故,被謚為"丑侯"。
根據謚法的釋義,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這很符合吳質的性格。不過他的兒子吳應一再上書申辯,為父叫冤。直到吳質死後二十四年,高貴鄉公曹髦才同意將他改謚為"威侯"。
吳質和司馬懿、陳群、朱鑠並稱為"太子四友",為曹丕奪嗣成功立下汗馬功勞。他又喜好文學,和"建安七子"走得很近。不過他的文學才力不能與建安七子相提並論,不能以文學實績顯名於建安文壇。
如果他沒有那麼飄,再能夠努力提升文學才幹,或許會得到一個美謚,而不是"丑"這個惡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