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劉備御駕親征東吳,失敗後被迫退居白帝城,於次年春天離世。臨終前將蜀漢天下及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一直以來忠心輔佐自己的諸葛亮。於是,中國的政治史上多了一個以退為進的成功案例。
且看當時劉備怎麼說:「先生的才能蓋過曹丕數倍,有你監國,蜀漢一定能橫掃天下。如果劉禪這孩子值得輔佐,你就好好幫幫他。如果他實在是不成器,那先生就自己登基掌權吧。」這話聽起來多麼真誠,而托君江山、許君天下的條件又是多麼具有誘惑力。諸葛亮是怎麼答的呢?「臣一定盡力輔佐幼主,永遠做好一個臣子的本分,從一而終,一直到死!」
諸葛亮身為一個智傾天下的權謀聖人,如何看不出劉禪的「扶不起來」?如何看不出蜀漢的傾頹之勢?雖說劉備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東漢的名士又在意自己的名節,但是諸葛亮的智謀決定了他是一個與時俯仰的人,所以他應該知道自己答應劉備的托孤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而事實證明,最後諸葛亮也確實鞠躬盡瘁而死。那他當時為何要答應劉備、自掘墳墓呢?
讓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情境。劉備病危時,身邊不可避免地要有眾多圍跪著聆聽醫囑的人,而劉備與諸葛亮的談話並非在人後進行。也就是說,二人談話的當場,勢必有許多親信與權臣,或許暗地裡還有許多忠心耿耿的死士。
如此大庭廣眾之下,諸葛亮如果理智地對劉備說,自己會根據劉禪的表現來決定自己是做臣子還是做君主,那麼好不容易爬到君主之位的劉備會放過這個有著不臣之心、並且也有著君主之才的諸葛亮嗎?
每一個權傾天下的人都有著自己的家天下的夢想,如果蜀漢的後繼人不是自己的後代,那麼自己的功業要由誰來宣揚呢?所以劉備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的,所以他極有可能在得到不滿意的答案後對諸葛亮痛下殺手。
而且,這場光明正大的談話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對諸葛亮實行道德綁架。諸葛亮立誓的時候,周圍有不少位高權重的見證人,如果日後諸葛亮反悔,那麼於情於理都會受到譴責,很可能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大事也注定難成了。況且諸葛亮一類的名士都很注重自己的名節聲譽,斷不會貿然做出這種落人口實的事。所以劉備算到了每一種可能,每一種都將諸葛亮逼到了角落。
而且,劉備還為自己的兒子下了雙重保險,那就是在任命諸葛亮為首席輔政大臣的同時還同時任命了李嚴作為顧命大臣。李嚴是劉備在死前一年迅速提拔上來的,其政績和官位雖不能與諸葛亮完全比擬,但也不遑多讓。選擇李嚴與諸葛亮共同輔政,不僅有效制約了諸葛亮的勢力,還為蜀漢政權拉攏了四川一派,大大鞏固了蜀國實力。而且,既忠心又有實力的趙雲雖然在托孤之時沒有露面,但劉備死前也曾召見過他。雖然趙雲所在的原從派不如另外兩派有實力,但其威望亦不可小視,這無形中為諸葛亮和李嚴所代表的四川以及湖北派系又增加了一個制衡因素。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選擇對自己兒子來說極其危險的諸葛亮作為輔政大臣呢?這要歸因於諸葛亮背後複雜的關係網。要知道,諸葛亮並僅是一位出山的隱士那麼簡單,他是劉備籠絡湖北一派的關鍵。劉備自北方起兵以來,身邊一直跟隨著關張及糜趙等人,他們雖然絕對忠誠,但手裡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兵權和政權,唯一能夠撐得起場面的只有趙雲一人,相對於劉備身邊輔佐的其他派別,可謂是勢單力薄。而劉備在取得四川、攻打東吳的軍事行動中,主要依靠的是龐統、張南、馮習等人,這些人身屬湖北世族,在蜀漢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以,湖北一系是劉備必須為自己兒子爭取的派別。而諸葛亮其實是湖北一派的核心人物。諸葛亮的岳父在當地德高望重,妻舅手握重兵,叔父與劉表交好,大姐嫁給了手握荊州政權的蒯家,二姐嫁給了名震一方的龐家,而諸葛亮又通過自己的這些親戚與馬、習二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可以說,諸葛亮在湖北一派舉足輕重,得到了諸葛亮的支持,也就為劉備死後的蜀漢政權得到了一個堅實的支柱。
再說,蜀漢經過東吳一戰氣數已近衰微,許多驍勇善戰的大將在戰爭前後犧牲,可以說,蜀漢可以擔得起監國重任的數來數去只有諸葛亮了。諸葛亮既有資歷又有威望,又功績纍纍,無疑是托孤的最佳人選。
所以眾人面前,劉備先是將諸葛亮大誇特誇,又真誠地表達了願意以國相許的願望,並且召來自己的兒子要求他們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一樣尊重。如此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心理戰術,諸葛亮怎能不乖乖入套?
綜上種種,劉備在將死之時仍舊能籌劃得如此完備,其心思之縝密令人讚歎。後主若是能學得自己父親半分皮毛,也不至於落得如此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