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詩詞代表人物生平簡介:曹叡,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魏晉詩詞代表人物生平簡介:曹叡,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祖

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那麼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曹叡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文學成就

機構

曹叡還用心制詩度曲。他徵召文士置於崇文觀,鼓勵其文學創作。曹叡能詩文,善樂府,與其祖父曹操、父曹丕並稱魏之「三祖」。

如此,曹叡則把對文學之士的重視與管理由以前鬆散的重用和安排,轉化為制度性的政策來固定下來,並且成立了固定的機構。漢末鴻都門學的設立旨在選拔政府人才,而非選拔文學人才,更非是文學機構。鄴下時期,雖說有曹丕領導下的文學諸子名為鄴下文人集團,但彼此只是在宴饗聚會中進行文學唱和與交流而已,王粲、陳琳、阮瑀等人或在丞相府任丞相掾等職,或在曹丕兄弟身邊任文學等職務。他們這個文學集團的結構是鬆散的,是沒有政府認可的。而真正地為「善屬文者」而設置的官方機構,崇文觀當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士組織。這不能不說是在文學走向政治,並且成為政府機構道路上的重要一步。這恐怕也是曹叡對文學的政治作用,對文學家的政治影響所作出的最為積極的響應。就此點而言,曹叡與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提及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文學認識是一致的。曹叡在曹丕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文士群體納入官方的管理之下。

崇文觀的設立,聚集了大量善屬文者。曹叡時代活躍於文壇的人物主要有:何晏、劉邵、衛凱、蘇林、韋誕、何禎、繆襲、卞蘭、應璩、杜摯、夏侯惠、孫該、李康、左延年、蔣濟、桓范、毌丘儉等人。在文學史上,崇文觀文學雖然沒有鄴下文人集團創作的貢獻大,也沒有鄴下文人集團的赫赫聲名,但其在文學制度發展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容小覷的。崇文觀的設立,毫無疑問聚集了當時最為廣泛的文學之士。同時也必定為正始文學的來臨打下了文學的儲備和基礎,如阮籍等人的就是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成長起來。其文學成就現在雖然有埋沒的現實,但其當時的影響確是不可抹殺的。崇文觀的設置是繼漢靈帝鴻都門學制度之後,文學之士的又一個機遇。也可以說是對鴻都門學以「辭賦」取士方式的沿襲和發展,影響著隋唐以後實行的科舉制等。唐弘文館的設立也均有沿襲崇文觀的影子。這不能不說是曹叡對中國文學的一個巨大貢獻。

詩歌

內容分類

鍾嶸把曹叡列為下品,稱之為「叡不如丕,亦稱三祖」。後世之論曹叡者多不出此論評。之所以得出這樣的評論,是在曹操、曹丕、曹叡三祖詩歌成就的比較基礎上而得出的結論。曹叡時期的文學開始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他的樂府詩篇。曹叡現存的詩歌均為樂府詩,其中最具代表性當屬那些哀怨之作了。曹叡的怨憤詩與曹植後期的作品頗有共同之處,都以抒發憂思怨憤為主。曹叡怨憤詩亦當結合其身世來讀,他的很多怨婦詩是為他生母而作。曹叡的樂府詩就其內容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類是「賦詩以詠懷」的詠志詩。曹叡的詠志抒懷詩歌內容很豐富,有表達自己「立功揚名」的願望,有表述自己對先祖功業的嚮往,還有一些表現軍旅感慨的詩篇也包括在內。這類作品有《月重輪行》、《善哉行》《月重輪行》、《苦寒行》《棹歌行》為代表。曹叡是一位有著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君王,他和他的父祖一樣也有著強烈的立名「不朽」的觀念。如《入賈逵祠詔》。曹叡的政治抒懷詩表現在自己對「立功揚名」的理想的抒發。如《月重輪行》,詩曰:「天地無窮,人命有終。立功揚名,行之在躬。聖賢度量,得為道中。」

第二類是詠物為切入的詠懷詩。曹叡的詠懷一般以詠物為切入點,來借物抒懷以實現自己「賦詩以寫懷」的目的。如《短歌行》、《長歌行》、《種瓜篇》、《猛虎行》等作。

藝術手法

首先,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曹叡的詩歌作品非常注重對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曹叡的詩篇鋪陳的現象也很明顯。如《善哉行》寫軍隊則言「桓桓猛毅,如羆、如虎。發炮若雷,吐氣如雨。旄旌指麾,進退應矩。百馬齊轡,御由造父。休休六軍,鹹同斯武。兼塗星邁,亮茲行阻。」 通過這種敷陳的方式來表現軍人的猛毅,氣勢的壯大,軍陣的嚴整、進退的一致等方面體現出的的戰鬥力。《苦寒行》則通過營建城防、文治武功、德澤四海、命不享四海等四個方面來回憶曹操的豐富人生及成就。

其次,「以情緯文」的文風而構成「一往情深」的抒情。曹叡本身是個沉默寡言的人,這或許與他患有口吃有關,同時也由於母親的被殺形成了他比較內斂的性格特點。但他自由廣泛涉獵經書文獻的功底,使他有著紮實的文學功底。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濃郁的抒情,正如清人陳祚明所評:「明帝詩雖不多,當其一往情深,克肖乃父,如閒夜明月。長笛清亮,抑揚轉咽,聞者自悲。」

第三,曹叡的詩篇具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詩歌作品間的相互模仿在漢末曹魏時代成為文壇的一股潮流。曹植與王粲等諸子間的作品多有模仿之作,或同題共詠之作。模仿亦是一種學習與發展。曹叡作品中的模仿痕跡較他人而言更為明顯。其中有對詩歌意境、結構上的模仿,如《昭昭素月明》取意於《明月何皎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