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草船借箭的主人公不是諸葛亮?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草船借箭的主人公不是諸葛亮?

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三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要說中國最精彩的亂世,當屬三國,而三國裡最扣人心弦的戰爭,當屬赤壁之戰。這場在曹操和孫劉聯軍之間展開的大戰,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文人墨客們爭相吟詠,比如李白就有詩云:「二龍爭戰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在《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佔據的篇幅極多,從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魯肅來夏口吊劉表之喪」開始,一直到第五十回「關雲長義釋曹操」,文中都在描述赤壁的戰事。而經過《三國演義》的演繹,也產生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東風,周瑜火燒赤壁等等。

不過,演義畢竟不是正史,其中有許多誇張、附會乃至虛構的成分,我們一直以來十分熟悉的故事,可能都不是歷史的真相,比如經典的草船借箭,其主人公不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而是孫權。

草船借箭本是《三國演義》四十六回中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周瑜故意針對諸葛亮,提出讓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枝箭,諸葛亮不僅應下,還將期限縮短為三天。諸葛亮在大霧天裡,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來幾條草船,誘使曹軍射箭,從而借到十萬枝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被世人廣為傳頌,它還衍生出許多戲劇和舞台劇。

歷史上確有草船借箭,不過使出這條計策的,不是諸葛亮,而是不太耀眼的孫權。《三國誌》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歎其齊肅,乃退。」草船借箭就發生在這一戰當中,《魏略》載:「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魏略》是魏國史書,且被史學家稱讚為「殊方記載,最為翔實」,故而其記載可信度較高。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居然不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而是在《三國演義》裡有些「打醬油」的孫權,這恐怕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不過,客觀地講,在赤壁之戰時期,劉備勢力還真和孫權勢力無法相比,孫劉聯軍,實際上是以孫權為主導,劉備為輔的。

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取得赤壁之戰,劉備等人居功至偉,諸葛亮借來十萬枝箭和東風,張翼德和關雲長截殺曹操潰軍,不過事實上,這些情節大多都是虛構的。在赤壁之戰以前,劉備陣營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戰鬥力。在長阪之戰中,曹操星夜兼程,率軍突襲劉備,劉備慌不擇路,扔下妻兒,與諸葛亮、張飛等數十騎倉皇逃走。在劉備和孫權商議聯合大計時,劉備手中的軍隊,即使加上關羽的水軍,也不過一萬,而且這還是劉備全部的本錢。而且,在赤壁之戰中,提出火攻的,是周瑜部將黃蓋,通過苦肉計欺騙曹操的,也是黃蓋,負責主攻曹軍的,則是周瑜的軍隊。劉備的水陸軍隊主要是負責追擊,在正面戰場上,沒有發揮多少實際作用。

當然,也不是劉備不想出力,實在是他已經沒有多少力可出。真實的戰場上,軍隊是十分珍貴的,像影視節目裡動輒上百萬大軍廝殺,在現實中少之又少。在許多文學作品裡,都將曹軍描寫成百萬大軍,孫劉聯軍的兵力則在二三十萬左右。這種說法應當來自於曹操在赤壁之戰前給孫權寫的信,信裡寫道:「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不過,周瑜針對曹操口中的八十萬大軍進行了分析,他說道:「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孫吳鼓吹曲《伐烏林》裡的記載「(曹操)舟車十萬」則印證了周瑜的分析。至於孫劉聯軍方面,孫權調給周瑜三萬兵馬,諸葛亮勸說孫權聯合劉備時則說「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所以孫劉聯軍的兵力約在五萬左右。當然,雖然雙方真實的軍隊規模都大幅下降,但曹操的兵馬依舊遠多於孫劉聯軍,因此這依舊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

許多人以為,孫劉聯軍能夠以少勝多,打敗曹操,依靠的是火攻,這種說法沒有問題,火攻的確讓曹軍損失慘重,但打敗曹軍的,不只有火攻,疫情的蔓延,給曹軍帶來的損失一樣是巨大的。《三國誌·曹操傳》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曹操自己評價赤壁之戰也說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當然,曹操這話是真話,還是遮羞布,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比較客觀的說,曹操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疫病、東風、火攻,這些都是壓死曹軍的稻草。正如裴松之評價說:「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

除此以外,赤壁之戰還有細節許多至今都沒有定論,比如其發生地,一直是史學界爭議之焦點。在古代,關於赤壁之戰的地點,主要有七種說法: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而根據歷史典籍和發現的文物證據,目前蒲圻說是主流觀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