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趙雲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麼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群雄並起王者爭鋒,各路諸侯都想在這亂世中打出一片天地,成為新一任天下之主。曹操、劉備、孫權三人,最終笑到了最後,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各自稱雄一方,彼此之間龍爭虎鬥,各有長處也各有缺陷,三國得以維持了數十年的動態平衡。
不過,俗話說「沒有不散的宴席」,公元263年,三國僵持對峙的對面終於被打破,劉備劉禪父子苦心經營的蜀國,第一個倒下,成為三國之中第一個出局者。蜀國早早滅亡,一般觀點認為,主要原因在於蜀國疆域面積有限,人口數量較少,綜合國力較弱等一些客觀因素。但實際上,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原因被人忽視:劉備劉禪的用人之道上出了大問題。
很多人可能會對筆者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因為劉備一向以尊重人才、善於用人著稱,為了請出諸葛亮,他以皇叔之尊三顧茅廬,傳為千古美談,怎能說劉備的用人之道有大問題。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蜀國最優秀的軍事人才,卻在劉備手下長期受到打壓,坐冷板凳,成為蜀國早早出局的關鍵因素之一。
誰是蜀國最優秀的軍事人才?有人會回答說是諸葛亮或者關羽。其實他們二人根本配不上此稱號。《三國誌》明文記載,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怎麼樣。
而關羽更得靠邊站。劉備讓他鎮守荊州重地,他卻不能妥善處理與孫權關係,導致吳蜀聯盟處於破裂邊緣。他在北伐襄樊之戰時,身為大帥卻顧此失彼,漏洞百出,被孫權不費吹灰之力端了老窩,導致蜀漢最重要的荊州根據地白白丟失,使得蜀漢恢復中原的夢想從此化為泡影。
蜀漢最優秀的軍事人才,首推趙雲。《三國誌》中記載的趙雲,根本不像《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那樣,是個四肢發達的一勇之夫,而是謀勇雙全、德才兼備的大帥之才。
趙雲具有非同一般的戰略眼光。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趙雲苦苦相勸,認為劉備應該以大局為重,「且先滅魏,則吳自服」,當時曹丕剛剛登基不久,根基不穩,蜀國應該抓住時機「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以北伐曹魏、恢復中原為作戰重心,萬不可與東吳翻臉,同室操戈,後果不堪設想。
事實發展證實了趙雲的預判無比準確。如果劉備早早聽從趙雲建議,養精蓄銳轉而進取關中,當時曹丕立足未穩,真不一定是劉備對手,蜀國有很大可能一舉拿下關中,從此虎視中原,復興漢室大有可為。可惜劉備見不及此,因小失大,不僅損兵折將損失慘重,還使得蜀國永遠失去了進取關中的最佳時機。
在這件事上,趙雲表現出的是一個戰略家的眼光與水平,關羽張飛一生何曾有他這樣的表現。不僅如此,在戰術層面,趙雲也是一位實戰專家。漢中之戰中,他帶少數兵力獨守營寨,遭遇曹軍重兵圍攻,趙雲果斷下令四門大開,偃旗息鼓,曹軍驚疑不定,不敢進軍主動撤退,趙雲乘機反攻,殺得曹軍大敗虧輸。
趙雲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品德高潔,不貪財貨。劉備拿下益州後重賞功臣,趙雲卻再次提出建議,認為益州百姓飽經戰火之苦,當務之急是安撫百姓安定民心,絕不能把百姓的房舍田地奪走賞給將士,否則會失去民心。其高風亮節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眼光,蜀漢無人能及。
遺憾的是,趙雲這樣的將帥之才,卻一直得不到劉備劉禪重用,很少有獨當一面出征作戰的機會。五虎將中的關、張、馬、黃、還有魏延,都在生前早早封侯,勞苦功高的趙雲卻一生未能封侯,職務也陞遷緩慢,仕途艱難,長期受到打壓,坐冷板凳。他的官職封爵不僅低於關張馬黃,甚至被魏延超越。
直到他去世後30多年,在在姜維建議下追封為順平侯。放著趙雲這樣的人才不用,說明蜀漢對人才的甄別使用出了嚴重問題,早早滅亡也就毫不奇怪了。瞭解更多三國史實,請閱讀《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