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也是四世三公 楊修為什麼沒有能成為一方諸侯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楊修也是四世三公 楊修為什麼沒有能成為一方諸侯

對楊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楊修也是四世三公之一,楊修為什麼沒有成為諸侯,楊修為什麼沒有參與爭霸天下?

袁家兩位大孝子,雖然成了諸侯,可卻是踩著袁家長輩的人頭而割據的,另外楊家雖然也是四世三公,卻並沒有「門生故吏遍天下」。

畸形世家「四世三公」

說起「四世三公」,首先想到的就是袁紹、袁術兄弟出自的汝南袁氏,因為小說中,這倆兄弟經常將這個出身作為炫耀的資本,也是他們立足的資本,其實當時還有一個家族也是四世三公,不過在東漢末年,這個家族並沒有如汝南袁氏一般興風作浪,所以很少有人瞭解,它就是楊修所在的弘農楊氏。

1.什麼叫三公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設置「丞相」為最高行政長官,「太尉」為最高軍長長官,都是品秩一萬石,「御史大夫」負責檢查百官,但是品秩只有兩千石。

漢隨秦制,西漢初年,大部分官職都是跟秦朝一樣,最高的也分別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並將這三位合稱為「三公」,在這三公之下,又設「九卿」,受三公管轄。這個制度稱為「三公九卿」,此時以丞相為主。

東漢時期,不設丞相,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依舊是秩萬石,名義上依舊是朝廷最高長官,雖然有時候有設「上公」,比如董卓的太師、還有袁隗的太傅,都是高於三公,但是與太保一起的三個上公,一般不常設。

總的來說,東漢末年,三公就是除了皇帝以外,名義上朝堂中最高的官員,所以袁家才以「四世三公」為榮。

2.汝南袁氏

所謂的四世三公,意思就是連著四代人,都有人官居三公之位。

袁紹出自汝南袁氏,他的父親袁逢曾任司空、叔父袁隗曾任司徒、其祖父袁湯曾官居太尉、曾祖父袁敞曾官居司空、高祖父袁安曾官居司徒。

也就是說這連續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而且太尉、司徒、司空三個職位都有人做過。

3.弘農楊氏

相比起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就比較簡單,楊修的父親楊彪是東漢末年的太尉,而從楊彪往上,連續四代人都曾官居太尉,也就是說楊修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天祖父這連續四代人都是太尉,也算另一種「世襲」了吧。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後漢書·楊彪傳》

4.畸形世家的誕生預示著大漢將亡

初看,一家人連著四代人都是朝堂上最高長官,說明這家人人才輩出,天下無人能比,事實上真的這樣嗎?

楊彪四代人都官居太尉,難道真的太尉這個官職是為楊家定做,除了他們,無人有這個能力?

袁家三公輪著做,真的是每代人都這麼傑出,天下人都只能淪為陪襯?

顯然不是,東漢末年,董卓入京,以武力強行廢黜天子,此時的太尉楊彪、曾任過太尉現職太傅的袁隗,他們又做了什麼?

此時,滿朝袞袞諸公,只有盧植一人敢於出來反對,而身居上公的袁隗卻親自將少帝劉辯從皇位上拉下來,並解除了他的玉璽。

袁隗解帝璽綬,以奉陳留王,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太后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資治通鑒》

官員「世襲」,朝廷三公淪為這些世家門閥的掌中之物,說明東漢末年,朝廷官員選拔制度已經淪為虛設,上至三公,下至郡縣,官員都被世家大族所把控,在這種情況下,東漢如何能不滅?

第一,楊家的後人沒有袁家枝繁葉茂

同為四世三公,為何袁家有袁術、袁紹,在亂世開啟之時曾為天下最大的兩個諸侯,差一點代漢,而楊家卻如此默默無聞?

首先,得從人員構成說起,想要做諸侯,起碼得要有能做諸侯的人吧?

歷史上,公元189年末,190年初是諸侯討董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諸侯,都是此時能外放為一郡郡守、一州刺史,或者一州州牧,實際上控制一塊地盤的官員。

其中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就是其中代表。袁術雖然沒有一地之長的官職,但是他本身是開府將軍,而且在老家有實際控制力。

同樣屬於袁家的還有山陽太守袁遺,也是汝南袁氏之人。

除了長輩在洛陽為官,嫡子袁基也在洛陽為官,袁紹同輩的還有曾任沛國相、後來被征為衛尉的袁忠、袁閎、袁弘等人,可謂是枝繁葉茂。

相比而言,楊家這一代,可謂是人丁稀少,同輩人只有一個楊修,唯一的一個族兄楊亮,也只不過是楊振的後代而已,跟楊修還隔得有點遠了。

楊修卻是公元175年出生,此時才15歲的年紀,根本沒有出仕,也無法在外立足,何談成為諸侯?

人丁不旺是楊家不能成為諸侯,不能參與爭霸的最根本原因,沒有合適的人任職一方,就斷絕了爭霸的可能性,只能留任朝中,不能兼顧地方。

第二,「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可怕

董卓之所以能廢了少帝劉辯,從而掌控朝堂,一手遮天,是因為他帶兵入京,用武力威脅達到目的,可是他又是怎麼能夠以并州牧的身份帶兵入京的呢?

說起來,還是靠袁紹,是袁紹建議大將軍何進徵召董卓帶兵到京師,目的是為了誅殺十常侍。

難道袁紹就不擔心董卓帶兵入京之後,無法掌控,禍亂京城嗎?

原本他是不怕的,因為董卓是袁家的「門生故吏」。

董卓原本在涼州做官,因為犯了事被免了職,後來是官任司徒的袁隗征辟了他,才得以出任并州刺史,之後得以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

可以說,沒有袁隗,就沒有董卓的崛起。董卓哪怕是復起,也最多是一個武將,跟大部分西涼武夫一般,難以任二千石高官。

所以,袁紹才相信他,相信哪怕帶兵入京了,董卓依然是袁氏的門生故吏,依舊會「乖乖聽話」,只不過董卓並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聽話而已。

同樣的還有一個典型,就是冀州牧韓馥,討董的時候,袁紹只是一個渤海太守而已,在這些諸侯之間,可以說是很普通的一路諸侯,可是討董失敗之後,冀州牧韓馥將這個州牧之位讓給了袁紹,從而讓袁紹成為了當世第一諸侯,原因依然是因為韓馥是袁氏的門生故吏。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後漢書·袁紹傳》

對於袁紹、袁術這些諸侯而言,「四世三公」只是祖上的榮耀,而「門生故吏遍天下」才是祖上給他們留下的遺產,真正切實可用的政治資源。

同比情況下,弘農楊氏也許有門生故吏,可是離「遍天下」就差得太遠。

根本原因還是第一個,弘農楊氏人丁稀少,每代能做高官的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哪怕能征辟人才,又能有多少門生故吏?

而且楊氏一直在朝廷中央任職,很少做刺史、太守之類,能在地方征辟的人才就更少了。

沒有這些門生故吏幫助,哪怕楊氏這一代能有人在地方任職,想做大也很難,因為這些門生故吏不是一個人,他們代表的往往是一個家族,一個地方勢力,這才是諸侯掌控地方的手段。

第三,袁紹的「孝」

封建時代,任何一個時期,武將帶兵在外,一般都會將家人留在京城做質子,以防攜兵自重。

馬騰世居涼州,一直是涼州的一個軍閥,後來與韓遂反目成仇,被韓遂殺掉妻子,因此投靠曹操,被徵召為九卿之一的衛尉。

公元208年,馬騰帶著兒子馬休、馬鐵入鄴城為官,留下長子馬超在涼州統率兵馬,實際上就是以馬騰父子為質,讓馬超成為在外領兵的將領。

及騰之入,因詔拜為偏將軍,使領騰營。又拜超弟休奉車都尉,休弟鐵騎都尉,徙其家屬皆詣鄴,惟超獨留。——裴松之注引《典略》

可是,在211年,馬超與殺母仇人韓遂一起起兵反抗曹操,在第二年,曹操殺死了身在鄴城的馬騰、並夷滅三族。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誅韂尉馬騰,夷三族。——《後漢書·孝獻帝紀》

馬超可謂是三國時期第一大孝子。

相比之下,其實袁紹、袁術的做法與馬超有異曲同工之妙。

董卓入京之後,袁術和袁紹都外出做官,而袁隗與袁家的嫡長子袁基在朝中為官,可是袁紹兄弟參與甚至領導了討伐董卓,使得董卓大怒之下殺死了在京的袁隗、袁基等人。

董卓以袁紹之故,戊午,殺太傅袁隗、太僕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餘人。——《資治通鑒》

袁紹為了一己私慾,招董卓帶兵入京,導致少帝被廢,皇室威嚴掃地;又為了一己私慾,與諸侯討董,導致家族長輩等五十於口人被屠戮殆盡,可謂是「不忠不孝」的典型。

而大漢「以孝治天下」,雖然到後期,這個更多是名義上的,但是常年耳濡目染之下,孝道已經深入人心,大部分人都不會輕易違背孝道的,能像袁紹一樣,將「忠孝」都棄之不顧的實在是少而又少。

袁紹兄弟能成為早期最大兩個諸侯,是獻祭了自己族人,可謂是踩著長輩的頭顱上位的,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東漢末年,漢室頹危,群雄並起,根本原因還在於這些世家大族以極少數人,掌控了近乎全部的官職,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看士族的臉色行事。兩次黨錮之禍,就是皇帝與士族爭權的典型例子,以袁氏、楊氏為代表的士族世代高居三公,卻在國難當頭並沒有扛起他們應該扛起的責任,這樣的漢室又怎麼能不衰亡呢?

主要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誌》、《資治通鑒》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