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曹操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曹操的歷史形象,歷來褒貶不一。在民間,曹操被刻畫成了一個虛偽、奸詐且惡毒的人物,對他的認知主要來源就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既然是演義,就難免有虛構的成分和創作者對某個歷史人物的個人愛憎。《三國演義》的主旨是尊劉貶曹,那麼對曹操的形象自然就有一定程度的「抹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人的這段情節。
《三國演義》對這段情節的敘述大致是這樣的:曹操因為行刺董卓失敗,慌忙跑路。逃亡路上被陳宮識破,扣押下來。陳宮認為曹操是個英雄,就決定棄官跟曹操一起回鄉舉事,路過曹操故人呂伯奢家,便決定留宿一夜。夜裡曹操聽見磨刀聲,以為要害自己,便先發制人,殺掉其家人。殺完之後,他還說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段記敘在正史上有無其事呢?答案是有。只不過,版本不同。曹操確實在逃亡過程中留宿過呂伯奢家,也確實殺掉他和他的家人。但是,根據正史《魏書》記載:「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說新語》記載:「太祖自以(呂伯奢)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東晉史學家孫盛的《異同雜語》則記載:「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
也就是說,《魏書》認為,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人完全是因為他們要搶劫曹操的行李和馬匹,曹操殺人屬於正當防衛。而《世說新語》和《異同雜語》則認為是曹操疑心太重,誤殺呂伯奢一家人。很明顯,《三國演義》採用的正是《異同雜語》裡面的說法。同一件事情三個不同版本,那麼誰說的才是對的呢?
有很多人認為,《魏書》的立場是維護曹操的,它的記載不可信。因此更加偏向於後面兩種說法,也就是曹操是因為疑心太重冤殺掉呂伯奢一家。但是,就算《魏書》不可信,那麼《世說新語》和《異同雜語》就一定可信嗎?當然也不一定。因為這三本書的成書年代距離曹操死亡都有上百年的時間了。《世說新語》是南朝時期的人所寫,《魏書》的成書朝代在南北朝的北齊,最早的是《異同雜語》,但也在東晉成書。
因此,後人撰寫幾百年前的事情,也僅僅只能通過當時的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聞,做一個大致的揣測。要是再加一點個人的愛憎情緒在裡面,則去事實就會更遠了。況且,曹操殺害呂伯奢家人的同時根本不可能有目擊者。誰也無法百分百確定當時的具體情形。我們只能通過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和曹操的性格為人,來做一個大致的推導。
首先,曹操是在逃命的途中留宿呂伯奢家,以曹操的謹慎心思,如果不是過命的交情和絕對的信任,他會去呂伯奢家中留宿嗎?假使曹操是個疑心特別重的人,那麼在此性命攸關的檔口,他斷然不會去任何人家中留宿,而是小心翼翼晝伏夜行,生怕被別人看見認出自己,以最快的速度逃回老家。既然如此,他又怎麼可能先抱著十分信任的態度先到呂伯奢家中留宿,而到夜裡又生疑殺掉他的家人呢?這像是處事謹慎的曹操所做的事情嗎?
再者,《三國演義》裡說呂伯奢要殺豬款待曹操,而曹操正是聽見磨刀聲才起的疑心。這就更說不通了。一般來說,在古代,只有過年或者是招待重要客人才會殺豬,而且殺豬的動靜非常大,勢必會驚動鄰里鄉人。而此刻曹操正在逃命,正是需要保密的時刻,呂伯奢在這個時候殺豬,鬧這麼大動靜,豈不是向周圍的鄰居宣告,我家裡來了一個重要客人?就不怕暴露了曹操?
所以,按照常理推斷,呂伯奢此時應該緊閉大門,囑咐家人不要鬧出動靜,偷偷安頓曹操一些食物,待到天明再悄悄把他送走,神不知鬼不覺。而不是殺豬款待曹操,有多大動靜鬧多大動靜。因此可以證明,《三國演義》裡面寫的和《異同雜語》裡面寫的所謂「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基本上都是道聽途說。那麼《魏書》的記載,其可信度便大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