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
魏延本身就足智多謀,驍勇善戰,是一個軍事奇才。但他的才幹受到了諸葛亮的質疑和壓抑。
每次出征,魏延都要求自己領兵一萬,與諸葛亮分道出擊,諸葛亮始終未允許。更為遺憾的是,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魏延獻「子午奇計」,諸葛亮棄之不用而錯失良機。
諸葛亮密謀玄計,而楊儀又乘機陷害魏延,終於釀成蜀漢史上第一大冤案!
當時,楊儀與魏延各持其能,但一直不和。而諸葛亮常常調和他倆,以求平衡,其實目的也是想借楊魏矛盾除掉魏延。就就注定了魏延永遠都鬥不過這個「陰謀」,也難逃一死。也許是性格決定命運吧!
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病危時,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安排他去世後的退軍調度方案。而就是這樣重要的會議,現場卻只有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參加,把官階、爵位都高的魏延排斥在外,可想而知,多麼明顯。諸葛亮決定,由魏延殿後阻擊追敵,姜維作為副將,楊儀擔任退軍指揮;如魏延不服從,不用管他,軍隊仍按計行事。這就為楊儀陰謀陷害魏延提供了可乘之機。這就為接下來楊殺魏埋下了伏筆。
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密不發喪,派費禕去揣度魏延的意向,並抓住魏延個性高傲的致命弱點,用激將法,引蛇出洞,惹得魏延勃然大怒,搶在楊儀撤兵之前,率領所部徑南歸。楊儀便派馬岱以叛逆罪追殺之,並誅延三族。
縱觀全局,其實就是諸葛亮借楊儀之手取魏延首級。其實魏延還是想搶先奏報朝廷,指控楊儀反叛,希望輿論支持自己代丞相之位,根本沒有叛逆之心。反之,如果他真有反叛之心,何不北向投靠魏國?倒是楊儀,因未得到丞相之位(諸葛亮早已察覺楊儀心胸狹窄,不能為相),到最後還懊悔沒有率兵投魏,並上書誹謗朝廷,終究被流放了,最後自殺。
孔明擔心劉禪駕馭不了魏延
諸葛亮為什麼要借楊儀的手除掉魏延?其實還是他的懷疑之心在作祟。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被劉禪尊為相父,這期間他運用手中掌握的大權,採取一系列隱秘晦暗的手段,對魏延的多次建議和行動進行壓制,直至藉機處之。其實諸葛亮就是怕今後後主劉禪駕馭不了魏延而出亂子,同時也是為自己指定的「成承諸葛亮之成規,因循而不革」的繼位人蔣琬、費禕掃清障礙。
魏延的死挺冤的,但是反過來想想,也不冤。諸葛亮看不上魏延,不是一天兩天,都幾十年了,魏延自己肯定也看在眼裡,這樣不和諧的環境,其實可以離開啊。為何要在蜀國這棵樹上吊死,魏延也是個有本事的人,也是個軍事奇才,完全可以找個看的上他又尊重他的地方施展才華。
魏延人物簡介
魏延(?—234),字文長,義陽(今河南信陽三里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
初隨劉備作戰,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劉備稱王后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將軍,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奇謀」,但未採納。魏延為人孤高,深明大義,多立戰功,在後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有些叛逆性(這個「叛逆」不是古代意義上的謀反,而是現代意義上的,比如我們會說某個小孩子挺叛逆),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時常發牢騷,不懂得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係,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與楊儀勢同水火。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甘心就此撤軍以及不能容忍兵權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而擅自違背諸葛亮撤兵的遺令,率軍燒燬棧道、攻擊楊儀。最後被冤枉成謀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慘後果。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1]依《三國誌》補注《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