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司馬昭不稱帝,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歷史上的司馬昭之所以沒有稱帝,用一句精煉的話語來概括就是「前期時機不成熟,後期時機被錯過」,正是一些陰差陽錯的原因,導致司馬昭最後沒能當上皇帝,成為晉朝開國皇帝,只能將機會讓給兒子司馬炎,這對於他來說確實非常遺憾。
那麼司馬昭沒有稱帝為何是「前期時機不成熟,後期時機錯過」?
我們就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司馬昭沒有稱帝為什麼是前期時機不成熟呢?
首先,接任時間倉促導致時機不成熟。
司馬懿去世之後,長子司馬師幾乎接受了來自司馬懿的所有遺產,成為曹魏新的「攝政王」;公元255年,不滿司馬師專政的毌丘儉、文欽等人在淮南發動了叛亂。
司馬師親自領兵東征,而作為弟弟的司馬昭則留在洛陽鎮守。平叛的過程雖然比較順利,但是還是會受到了一點挫折。作為統帥的司馬師因為文鴦帶兵襲營而驚嚇過度,導致壞掉的眼睛掉出眼眶,隨後病重去世。
司馬師去世之後,司馬昭立即進位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並錄尚書事,以輔助朝政,順利的替代了哥哥司馬師的位置,成為曹魏新的「攝政王」
此時,司馬昭繼承了來自司馬師的遺產,威望不足,根基不深,缺乏登基的堅實基礎,如果貿然稱帝,恐怕人心不服,因此新上任的司馬昭並沒有快速登基稱帝,而是一步一步的打磨自己的威望,以期望順理成章的登上帝位。
其次,壽春叛亂根基不穩。
司馬昭接位後不久,即公元257年,鎮東將軍諸葛誕誅殺揚州刺史樂綝,佔據淮南發動叛亂。這一年7月,司馬昭挾持曹髦與郭太后一起東征。
為了確保東征以絕對優勢,司馬昭征發青、徐、荊、豫四州的兵馬,同時又從關中調派部分軍隊,共同組成東征大軍。
壽春叛亂歷時近一年之久,從公元257年至258年,三方參與的人馬眾多,是三國時期所少有的大戰。此戰中,司馬昭出動兵馬26萬之眾,諸葛誕擁兵15萬據城堅守,而東吳則出兵10萬營救,結果以司馬昭全勝告終,此戰不但擊殺掉叛亂頭領諸葛誕,還擊敗了東吳援救的大軍。
壽春之戰的勝利一方面鞏固了司馬昭在曹魏的地位,消除了潛在的反對司馬昭的勢力;另外一方面也說明司馬昭稱帝的根基並不牢固,需要進一步採取措施來鞏固和加強根基。
最後,威望不足無法稱帝。
司馬昭要想稱帝就需要足夠的威望,只有這樣才能讓稱帝之事順理成章,可是壽春之戰只是解決了威望中「威」的問題。
憑借武力消除國內的反叛勢力,這就是「威」,從而卻保曹魏朝堂內外一言九鼎,可是稱帝單憑「威」不足以獲得大部分人的支持,還需要尋找機會來提高「望」,而這個「望」則主要是指良好的聲譽,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不服氣的人徹底的服氣,從而站在司馬昭的大旗之下。
當曹魏皇帝曹髦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並設置晉國的時候,可是司馬昭並沒有欣然接受,而是前後九次推讓曹髦的詔書。
司馬昭的推讓固然有故作姿態的緣故,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司馬昭缺乏足夠的「望」來接受更高的爵位。
連晉公的爵位都無法接受,那麼距離進一步稱帝那就更加遙遠,因此司馬昭需要更好的功績來更進一步,這個需要等待時機。
司馬昭到後期為何錯過稱帝時機?
為了鞏固根基,為未來稱帝做鋪墊,司馬昭確實做了不少的事情,如全力平定淮南叛亂,從而徹底的掌握了對淮南一帶軍事力量的掌控,自此在曹魏再無反對的軍事力量。
可是即使如此,司馬昭稱帝的道路依然崎嶇不平。
首先,弒殺曹髦導致聲名大喪。
公元260年5月,曹魏皇帝曹髦鑒於朝政內外大權被司馬昭剝奪,擔心魏天下遲早成為晉天下,於是率領數百侍衛和奴婢發動對司馬昭的攻擊,可是當隊伍還沒有抵達司馬昭府邸的時候就被其部下殺害。
曹魏皇帝曹髦被殺固然清除了司馬昭稱帝路上的障礙,可是弒君行為極大的損害了司馬昭的形象,導致稱帝之路不得不停下來,以消除這個惡劣行為帶來的影響。
同年,司馬昭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璜為曹魏新的天子,以為後期稱帝打下基礎。
其次,滅蜀漢提高聲望。
為了消除弒君帶來的惡劣影響,挽救急劇下降的威望,司馬昭需要尋找新的時機為稱帝打下基礎,於是就將目光朝向了西南方不斷騷擾邊境的蜀漢。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率領十八萬之眾,從兩個方向發動對蜀漢的進攻。在歷盡三個月的攻防戰之後,鍾會和鄧艾順利的消滅了蜀漢,從而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未來天下統一奠定了基礎。
滅蜀之戰完成了曹氏數代想完成而沒法完成的夙願,從而極大的提高了司馬昭的威望。第二年五月,魏元帝曹奐再一次下詔封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
此時距離登基為帝已經是一步之遙。
最後,疾病纏身錯過良機。
進位為晉王之後不久,即公元265年9月6日,司馬昭扛不住疾病的打擊而去世。從即位為晉王到去世,前後有一年四個月之久,正當司馬昭緊鑼密鼓準備再進一步的時候,忙碌的事務透支了身體,導致疾病纏身,不得不放棄登基機會,進而將機會讓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炎。
不期而至的疾病打亂了司馬昭向皇帝之位發動的進攻,從而不得不停下前進的腳步,這一暫停鍵的按下讓司馬昭失去了稱帝的機會,進而錯過了成為晉朝開國之君的良機。
司馬懿活了七十二歲,而司馬師活了四十七歲,司馬昭活了五十四歲,他的兒子司馬炎也只活了五十四歲,可見從司馬懿以後,他們的這幾代再也沒有人能夠延續司馬懿長壽的機會,從而為後來晉朝建立不久立即陷入混亂埋下禍患。
總而言之,司馬昭不稱帝,不是他不想,而是時機未到,等到機會來臨的時候卻有被錯過,從而失去了登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