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瞭解:諸葛亮和劉禪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諸葛亮當初如果取代劉禪的話,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諸葛亮敢這麼做嗎?
一、首先,立即產生一個問題:國號問題?
不管是諸葛亮廢掉劉禪而自立,還是劉禪不得已將帝位禪讓給諸葛亮,都意味諸葛亮「廢漢自立」!
如果諸葛亮繼續用「漢」作為國號,自己不姓劉,那麼,就顯得掩耳盜鈴,名不副實,頗有點不倫不類。
所以,他必須在稱帝后,另立「國號」。
二、其次,跟著又派生一個新的重要課題:政治口號與正統性問題?
如果諸葛亮新立國號,則意味著其親手滅了蜀漢,那麼原來所樹立的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口號,就從一個政治諾言,變成了一個政治謊言,那麼,新的國家不管叫什麼名字,他的政治承諾是什麼?他的立國之本是什麼?而這都牽扯到正統性問題。
劉備托孤的時間是公元223年,其時,曹丕已篡漢立魏,孫權尚未稱帝,我們猜想,諸葛亮大致,也只能喊出這樣一個口號:「休養生息,徐圖中原」,以此暫時來涵養士民疲憊之心緒,安撫政壇驚恐之情狀。
三、政治上的分化與控制。
(一)政治勢力的分化。蜀漢政權統治階層,一直存在三股勢力:荊州勢力(劉備舊部班底)、益州勢力(本土世家豪族)、東州勢力(劉璋舊部班底)。
1、荊州勢力(劉備舊部班底)本身就存在劉備的皇權與諸葛亮的相權之間相互制衡的隱形競合關係,此時,如果諸葛亮取劉禪而自立國號,則自己原來所在的「荊州勢力」,會立即分化為兩股勢力:即「擁諸葛的荊州勢力」和「擁劉備的荊州勢力」。
2、東州勢力(劉璋舊部班底)一直以來,受到劉備的微妙支持,譬如重用法正,托孤李嚴,來暗中制衡諸葛亮的相權,但卻長期遭到諸葛亮不動聲色的暗中打壓,同時,作為東州勢力的代表,李嚴此時亦是托孤重臣之一,此人雖無力與諸葛亮抗衡,不敢起身與諸葛亮一搏,但他同樣也無力阻止東州勢力的蠢蠢欲動,因此,東州勢力這時一定要「藉機反彈」,會分化「擁諸葛的東州勢力」、「擁劉備的東州勢力」和「擁李嚴的東州勢力」。
3、益州勢力(本土世家豪族)長期看不慣外部勢力(荊州勢力和東州勢力)對益州的統治,並且長期受到其他兩派的打壓,被排擠在中樞政權之外,雖然一直以來對此耿耿於懷,但由於整體勢力弱小,此時他們只會抱團取暖,坐山觀虎鬥,不會介入任何一方勢力的爭鬥,只會適時的『火上澆油』,以圖「亂中取利」。
4、這樣,在諸葛亮自立的過程中,原來政治上的「舊三股勢力」,會逐漸分化並演變為「新四股勢力」,即:「擁諸葛勢力」( 「擁諸葛的荊州勢力」和 「擁諸葛的東州勢力」聯合形成),「擁劉備勢力」( 「擁劉的荊州勢力」和 「擁劉的東州勢力」聯合形成),獨立的 「擁李嚴的東州勢力」,孤立的「益州勢力」。
(二)政局的控制。由於諸葛亮的新政權由原來的舊「三股勢力」,演化為「新四股勢力」,原來的那三股勢力本身就彼此傾軋,相互纏鬥,此時的「新四股勢力」更會聞風而動、相互聯絡、整合力量、伺機作亂。因此,諸葛亮不得不下狠心進行大範圍的人事調整和政權鞏固。
1、大肆封賞「擁諸葛勢力」,打造並夯實自己的執政班底。
2、大量啟用長期被孤立的「益州勢力」,借用他們對舊荊州勢力和舊東州勢力的怨恨和不滿,充作自己的政治爪牙和打手。他們一旦有了政治地位,就會找到久違的「存在感」, 樂於為自己賣命,迅速靠攏 「擁諸葛勢力」。
3、拉攏安撫「擁李嚴的東州勢力」,這一派弱小,翻不起什麼大浪來。可讓李嚴做中樞的清閒大官,只要李嚴就任,再安排其手下人等做地方閒官,這一派迅速會土崩瓦解。
4、迅速打壓「擁劉備勢力」。一是要封劉禪為「江陽王」,外遷至江陽,派兵監視居住。二是將劉禪的外戚勢力,如以張皇后(劉禪的老婆,張飛的女兒)為代表的張氏集團,盡皆削職為民。三是對擁劉的原荊州派和東州派成員,斬其黨魁,流放其骨幹,余皆削職為民。
四、軍事上的佈局和應變。政權賴以存在的軍權,必須立即抓到手,以應對內部和外部的突變。
(一)軍事上的佈局
1、成都的禁衛軍,由車騎將軍吳懿掌握,此人正是劉備的大舅哥(劉備吳夫人之兄),標準的蜀漢外戚。怎麼辦?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立即將吳懿削職為民,自己的同母弟弟諸葛均正任長水校尉,立即調來,親授機密,執掌禁衛軍。
2、漢中前線的大軍,由魏延掌握,此人有反骨,怎麼辦?軍權豈能授予外人?立即調回朝廷暫任虛職,自己的兒子諸葛喬(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的)正在山谷中轉運軍需,令其立即赴任漢中,接管大軍大權。
(二)軍事上的應變。
劉備托孤的時間是公元223年,如果此年諸葛亮即稱帝自立,那麼,此時正是魏文帝曹丕稱帝第三年,他若聞知諸葛自立之事,必定會哈哈大笑:彼不是要「恢復漢室」嗎,怎麼「篡漢自立」了呢?曹丕肯定要趁蜀地政局不穩,而揮兵西進。當然,諸葛亮的厲害他還是領教過的,想必曹丕也只是做做樣子,騷擾一下而已,警告一下諸葛亮:你不是好吹牛嗎,你今後膽敢再胡來……但對於諸葛亮來講,這正是他整肅大軍、重整軍威的大好時機,他一定會親自出征,一是要歷練一下諸葛喬,另一方面要藉機清除異己,同時在擊退魏軍後,還要大肆封賞一下,藉機鞏固大軍中的「擁諸葛勢力」,並進一步向政敵宣告:看,沒有我,哪有蜀地的安全?以此來震懾政敵,安撫民心。
五、外交上的回歸。
夷陵之戰,蜀漢軍力折損,民心低落,元氣大傷,幾乎把蜀國拖垮了。怎麼辦?此時需要穩定政局、息兵止武、休養生息、涵養國力,這就需要爭取一個較好的外部穩定的環境。怎麼辦?出使吳國,重歸於好,締結一個「孫諸聯盟」。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猜測他的政治口號是「休養生息,徐圖中原」,而不是「休養生息,統一天下」的原因,他是要為自己爭取到一個盟友,即孫吳。
六、十年後,諸葛亮政權的兩個歷史可能性:在正史中, 從公元223年,劉備托孤諸葛亮 ,到公元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這中間是經歷了5年時間。但如果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政局鞏固需要時間,大軍整肅需要時間,休養生息需要時間,再騰出手來積蓄軍資,整軍備戰,恐怕5年時間不夠,需要10年時間,那10年後,歷史的兩個演變可能性:
(一))第一種可能性。從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再過10年,即是公元233年,這時諸葛亮53歲,在正史中,次年,即公元234年, 諸葛亮54歲即病故於五丈原。但這時我們就假設諸葛亮能活到64歲,但即是再給他續10年壽命,他也無法實現徐圖中原」的宏願。因為:
1、姑且不論吳國,但就魏國的人口,是蜀國5倍。
2、姑且不論吳國,但就魏國的兵力,是蜀國的4倍。
3、蜀道難,是一把雙刃劍,這樣的崇山峻嶺,魏國是不容易攻進來,但蜀國想攻出去,也同樣面臨行軍太難和糧道過長的問題,這又要抵消一部分軍力,可謂雪上加霜。
4、魏蜀吳三個國家中,蜀漢兵民比例、官民比例最大,政府財政長期吃緊,國力逐漸被掏空,蜀國國力最弱。諸葛亮僅憑一己之力,想力挽狂瀾,徐圖中原,談何容易!
(二)第二種可能性。諸葛亮依舊在公元234年病逝,這種可能性很大,因為在稱帝后事務會更加繁重,他事必躬親的性格,也會更加嚴重,這會加速其衰老病亡的,那麼,他的政權的穩定過渡都難以實現,更談不上什麼實現「徐圖中原」的宏願了。因為:
1、公元234年,其長子諸葛喬(正史生卒為公元204年—228年)是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的,已於公元228年病逝。即便歷史改變,諸葛喬這時候依然活著,但諸葛亮能夠棄嫡子諸葛瞻,而立這位「過繼之子」嗎?堅決不會的。但這時的「諸葛喬與諸葛瞻」的地位與關係,不正像當年的「劉封與劉禪」 的地位與關係嗎?這就要種下一個不穩定的「奪嫡種子」了,是日後諸葛政權穩定過渡的一個大變數!
2、公元234年,諸葛亮的嫡長子諸葛瞻(正史生卒為227年-263年),此時才7歲,他一定會繼承大統,但這正是主少國疑之時,怎麼辦?諸葛亮唯一能夠選擇的托孤大臣是諸葛均,即他的同母弟弟諸葛均(此年45歲)。這樣,諸葛均輔佐諸葛瞻,猶如諸葛亮輔佐劉禪,誰能保證諸葛均不會依葫蘆畫瓢,學他哥哥的模樣,也廢諸葛瞻而自立?
即便看在同宗同族的面子上,諸葛均不忍下手,那麼,諸葛均自己可有三個兒子呢: 諸葛望(諸葛均之親生子),諸葛企(諸葛亮次子,過繼給諸葛均),諸葛謙(諸葛瑾次子,過繼給諸葛均),這三個兒子,由於自己的老爸是托孤重臣,難道不會浮想聯翩,生出「奪嫡之心」來嗎?這就又要種下另一個不穩定的「奪嫡種子」了,是日後諸葛政權穩定過渡的又一個大變數!
因此,不管怎樣,諸葛亮病逝後,其政權大概率不會平穩過渡,如果再考慮到諸葛政權新生的那「四股勢力」的綜合發酵作用,該政權是否會發生大動亂,繼而四分五裂,都是存在極大可能性的,因此,就更談不上什麼實現「徐圖中原」的宏願了。
結論:諸葛亮在三分天下時期,所積累的政資、軍威與民望,會因自己的「取劉禪而代之」這步棋,而徹底打碎,他不得不重整政局、重振軍威、重拾民心,而由於蜀國本身弱小,而諸葛亮的繼任者們,不僅缺乏卓越者,而且還可能會因「奪嫡」而產生動亂,因此,如果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其歷史的演變有可能是:蜀地有可能在公元243-253即被攻破了,即要比正史中的滅亡時間公元263年,要提前10年左右。
為什麼?
原因不是諸葛亮無能,也不是其後輩繼任者的無能,而恰恰是由於諸葛亮的「忠誠」!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掌握了內政、軍事、外交、監察等諸多大權,但他一心事主,忠誠於劉備,從不培植私黨,從不扶持家族勢力。他的三弟諸葛均隨同入蜀,只是長期擔任一個長水校尉的閒職而已;其子諸葛瞻年幼,暫且不論,其子諸葛喬(諸葛瑾之子,過繼給諸葛亮),卻只是讓他去漢中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在山谷中轉運糧草而已。真正被諸葛亮大力培養提拔的,像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與諸葛亮沒有任何親屬關係!
後記:本文雖然近乎於「無的放矢」,但長久以來,三國迷們,好像都對這一問題頗感興趣,因此,在此試做分析,權作拋磚引玉而已。
其實,從正史來看,諸葛亮的確沒有「取劉禪而代之」的政治野心。假設他在托孤後陡生異心,那結局並不美好,後果很嚴重……而這一點,恰恰再次反證了諸葛亮是「忠誠」的! 因為恰好反證出諸葛亮並沒有像司馬懿那樣,處心積慮地培植私黨,意欲篡權……因此,諸葛亮政治頭腦是清醒的,政治忠誠度是值得稱道的,道德修養是高尚的,不愧被陳壽讚美為「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