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盤踞遼東的割據政權,由公孫淵創立,是長達近五十年的割據歲月。下面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不過,要說公孫家是三國時代的『第四國』,那確實是有點抬舉公孫家了。因為公孫家管轄的遼東地區,人口實在是太少了。比起魏蜀吳三國來說,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如果不是因為遼東地區較為偏僻,易守難攻,公孫家早就被中原諸侯滅幾個來回了。
東漢末年,因為黃巾軍起義的爆發,東漢朝廷對於各地的管控能力越來越弱。尤其是在漢靈帝去世之後,東漢高層又爆發了劇烈的權力衝突,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互殺,最後導致并州軍閥董卓入主京城,最終把持了朝政。
董卓把持朝政之後,地方上的很多梟雄,紛紛起兵反對董卓。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董卓便盡可能地以東漢朝廷的名義,向地方上委任官員,以期維護自己的地位。
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個叫公孫度的漢朝官員,因為和董卓麾下的將軍徐榮是同鄉,所以被舉薦到了董卓面前。董卓當時正值用人之際,也就沒多想,直接大筆一揮,將公孫度任命為遼東郡太守。
這個任命,在當時實在顯得有些無關緊要。因為當時董卓正忙著和關東諸侯打仗,也沒空去管遼東那邊的事情。而那些實力強大的關東諸侯,也沒空去考慮遼東那塊地盤。東漢末年的時候,遼東半島那邊人口很少,遠比不得中原地區。所以,公孫度拿著董卓的委任令到了遼東之後,竟然還真的管用,當上了遼東太守。
這個公孫度倒也還算有點本事,當上遼東太守之後,公孫度運用鐵腕手段,迅速壓服了當地諸多豪強家族,徹底掌控住了遼東郡。在此之後,公孫度又開始主動擴張地盤,東征高句麗,西征烏丸,實力進一步擴大。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公孫度沒敢向中原地區發展。因為那時候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一個個都強得令人髮指,隨便拎出一個都能吊打他。在這種情況下,公孫度自然也就只能欺負一下高句麗或者烏丸這種軟柿子了。
然而,就在公孫度拿下遼東的同時,中原這邊卻已經徹底大亂了。隨著董卓被刺身亡,各地諸侯開始陷入混戰的狀態,天下徹底分裂。而中原地區的混亂,對於遼東地區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因為戰亂,大量流民從中原地區湧入遼東,反倒是充實了遼東地區的實力。
眼見中原混亂不堪,公孫度也覺得自己的機會到了,所以乾脆割地自立,自封為遼東侯。
在公孫度自立之後,更加奇葩的一幕出現了:雖然公孫度已經成了名義上的一方諸侯,但是各大中原勢力,卻沒誰想著去收拾他。不管是早期的霸主袁術、袁紹,還是中期的曹操,對他都只是以安撫為主,沒誰想過要主動去討伐他。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奇葩的一幕,自然不是因為公孫度真的那麼強,而是因為遼東地區這塊地盤,戰略價值實在是太低了。
首先,遼東地區氣候寒冷,人口極少。據歷史學家考證,東漢末年那會兒,整個遼東半島所有的人口加在一起,巔峰時期也就不到50萬。和中原地區那些富庶的地方相比,實在是差得太遠了。古代的時候,人口其實才是最大的資源。區區50多萬人,確實不足以讓中原諸強心動。
其次,遼東這塊地方,實在是很不好打。除了氣候的原因外,地形也是個很大的問題。今天我們如果要從北京前往瀋陽,基本上都是走秦皇島、葫蘆島、錦州這條線。這條線在古代被稱作遼西走廊,想要進入遼東地區,這條線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如果不走這條線,要麼去翻越燕山,要麼從海上直接登陸朝鮮半島,要麼從草原那邊繞道翻越大興安嶺……
這幾條路線,在三國時期想作為行軍路線,都不現實。
所以,只要公孫度將遼西走廊封死,中原諸侯想要進攻遼東地區,就太難了。
戰略價值低,打又不好打,而且本身實力也不強,沒那麼大威脅。有這幾個前提條件在,大家自然更願意對公孫家以安撫為主,不願意主動出兵進攻。就這樣,公孫家也就順理成章地霸佔了整個遼東地區,成了名副其實的遼東王。
公元204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其位。此時曹操已經在官渡之戰當中,擊敗了袁紹,成了北方新的霸主,但是卻還沒有完全肅清袁家的殘餘勢力。後來,走投無路的袁紹之子,袁尚、袁熙兄弟,被曹操擊敗之後,還曾逃往到了遼東,最後被公孫康斬殺,將其頭顱獻給了曹操。
見到公孫康如此識趣,曹操也懶得再收拾他,於是便改為以安撫為主,封公孫康為襄平侯,讓公孫家繼續鎮守遼東。同時曹操將目光投向了南方,開始去攻略南方的荊州和揚州。於是幾年之後,赤壁之戰爆發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公孫康其實也想過要不要帶兵離開遼東,進入中原逐鹿天下。但看到曹操的強大之後,公孫度覺得以自己這點份量,還是不要作死得好,所以才在名義上臣服了曹操。不過,公孫度對曹操的臣服,也是口服心不服。雖然公孫家在名義上臣服於曹操,但遼東地區還是由公孫家牢牢控制。
接下來的幾年裡,曹操主要和南方的孫權、劉備較勁,更沒時間搭理公孫家了。公孫家也趁著這個機會,進一步擴大自己在遼東的勢力,同時吸納中原地區的流民,勢力越發強大。就在赤壁之戰剛剛結束幾個月之後,公孫度便率軍再次進攻高句麗,甚至直接攻下了高句麗的都城。
在此之後,公孫康去世,其弟公孫恭接班。對於公孫康去世的時間,史書上並沒有太多的詳細記載,但大致應該是曹操還活著的時候。公孫康死後,沒過兩年,曹操也死了,然後曹丕上位,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東漢徹底滅亡。
曹丕稱帝后,派使者封公孫恭為車騎將軍,繼續默認公孫家對遼東地區的統治。到了這個時期,三國鼎立之勢,已經成型。公孫家雖然獨立於三國之外,並且獨自掌有遼東。但整體實力和魏蜀吳三國來說,實在是差得太遠了,所以根本算不上所謂的第四國。
之後的十幾年裡,遼東這邊大體上還算安分,曹丕也沒有對遼東用兵。這期間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史稱魏明帝。就在曹叡即位一年多以後,遼東這邊也發生了一場不小的內亂。當年那個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搶了自己叔叔公孫恭的位置,成了遼東地區的新一代掌權者。
公孫淵上位後,覺得遼東地區實力也不是那麼差,於是開始想要大幹一場,成為名副其實的第四國。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公孫淵先是和孫權積極聯繫,打算向孫權稱臣,和吳國南北夾擊魏國。但是等到東吳派使臣攜帶大量財寶抵達遼東之後,公孫淵又害怕魏國會收拾自己。於是幹掉了吳國的使者,侵吞了吳國使者帶來的財寶,然後還拿吳國使者的首級,去找曹叡邀功。
曹叡也不傻,自然猜到了公孫淵的心思。只是礙於遼東地區的特殊環境,再加上當時吳蜀兩國的威脅,所以沒有馬上對遼東用兵。幾年之後,等到蜀國恰逢諸葛亮去世,曹叡稍稍騰出一些力量來,便派遣幽州刺史毋丘儉前往遼東,徵召公孫淵。
曹叡這一手,其實是一個陽謀。如果公孫淵肯來,自然可以直接將他軟禁起來,遼東不戰自平。而如果公孫淵不來的話,曹叡也能有一個攻打他的理由。
不出所料,在聽說毋丘儉帶兵進入遼東以後,公孫淵直接派兵阻擊毋丘儉。雙方交戰之後,毋丘儉並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如此一來,反倒是讓公孫淵誤以為魏國其實也不過如此,更堅定了他的自立之心。
於是接下來,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同時再次聯繫吳國,向吳國稱臣,希望能夠得到外援。
公孫淵以為,他的這番操作,已經足夠老辣,足可以讓自己稱雄一方,成為三國時代的『第四國』。殊不知公孫家能夠在遼東稱霸幾十年,並不是因為公孫家真的如何強大,只不過是因為中原諸侯覺得遼東地區太過雞肋,懶得來打他而已。
在公孫淵這番操作之後,曹叡生氣了。
曹叡一生氣,直接把司馬懿給調去了遼東。
公孫家雖然憑借地利,能夠霸佔遼東數十年之久。但公孫淵的這點本事,在老辣的司馬懿面前,實在是不夠看。司馬懿接到命令之後,從京城到遼東,趕路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到了遼東之後,前後沒超過三個月,就把公孫淵給滅了。
至此,東漢末年雄踞遼東的公孫家,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
從公孫家的發展過程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公孫家之所以能夠獨霸遼東,並不是因為真的有實力,只不過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中原諸侯覺得這塊地盤太過雞肋,懶得搭理他們而已。偏偏公孫淵又犯了夜郎自大的毛病,誤以為自己真的很強,最後當司馬懿率兵來打他的時候,他才明白為什麼他爺爺和他爹之前都不敢反抗。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
總得來說,公孫家雄踞遼東,實力很強,這不假。但要說公孫家能夠和其他三國並列,成為第四國,那就真的太抬舉他們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