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馬超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談起大名鼎鼎的「西涼錦馬超」,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他的武力水平在三國諸將中處於頂尖水平,年紀輕輕就立下赫赫戰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起兵反曹,接連擊破敵軍,甚至逼得曹操不得不「割須棄袍」。因為馬超造反,馬氏一族幾乎被盡數處決,僅留下馬超與堂弟馬岱一同投奔劉備。對於這段歷史的真實性,大多數人持肯定態度,然而在1800年之後,一位記者的無意發現卻引發了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爭議和關注。
上世紀末,人民日報駐亞美尼亞特約記者馬良在採訪期間,他從一群當地人口中得知了亞美尼亞有一個與中國相關的特殊姓氏——馬米科尼揚。在當地的傳說中,這個姓氏的祖先來自於遙遠的中國。這一發現立即引起了馬良強烈的好奇心,在當地人的引見下,馬良與蘇裡·馬米科尼揚在著名的埃裡溫教堂外會面。通過這次交談,他得知在這個家族口口相傳的歷史中,其先祖確實是中國人,而且其面部細節也與中國人有幾分相似。不過由於年代久遠,他們並不知道先祖的準確名字。
為解釋這一疑惑,馬良請教了相關歷史學家,最終在《亞美尼亞人史》裡發現了有關馬米科尼揚家族的信息。據史料記載,在公元3世紀時,一位名叫馬抗的王子來到波斯避難,當時的中國皇帝得知此事後曾派人前往波斯,與波斯統治者阿爾達希爾一世交涉,希望對方能主動交出這個「落難的王子」,甚至還以戰爭相威脅。阿爾達希爾一世既不願意讓這位王子回去受死,也不願與中國發生戰爭,他最終選擇了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將這位名為馬抗的王子送往波斯屬國亞美尼亞。馬抗在得到亞美尼亞國王特爾達特二世的收容後,成為亞美尼亞將領,率領軍隊一路南征北戰。屢建功勳之後,馬抗得到特爾達特二世的賞識,被賜予當地姓氏「馬米科尼揚」。
那麼這部史書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此書作者莫夫謝斯是公元五世紀時著名的亞美尼亞史學家,在該國擁有「史學之父」的稱號,況且他生活的年代距離馬抗前往亞美尼亞避難不過短短一百多年,這一記載應該具備一定的可信度。對照中國史料之後,馬良發現最符合「馬抗王子」身份的人應該是三國時期馬騰之侄、馬岱的弟弟馬抗。據孫盛《蜀世譜》記載:「馬超從弟岱,字伯瞻,騰兄翼之子也。父翼入許為北軍中候,後還涼州,涼州亂,將親族數十西入。岱弟抗,隨翼西入,或至西海。」此書記載馬抗等人逃往西海(今裡海)地區,這與如今亞美尼亞的地理位置基本吻合。
另一方面,波斯君主阿爾達希爾一世、亞美尼亞國王特爾達特二世的統治時間分別為公元226年-241年與公元217年-238年,與曹操屠殺馬騰家族的歷史事件恰好處於同一時期。馬超家族被誅殺的時間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馬抗四處躲藏加上一路顛簸,數年之後才抵達波斯也十分正常。不過這並沒有完全解決史料中的問題,馬抗為什麼是「王子」身份,而這位強硬的中國皇帝又是誰呢?
其實,馬抗本來就出身世家大族,其父輩掌控著西涼地區的部隊,波斯人將他稱作「王子」也不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至於那位神秘的「皇帝」,則應該指的是追殺馬超一族的曹操。畢竟曹操在當時已經完全掌控了朝廷,雖無皇帝之名,但也有皇帝的實權。因此曹操也極有可能被波斯人誤認為「中國皇帝」。馬超家族久居西北,本身就有羌胡血統,還一直與中西亞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繫,因此馬抗出逃波斯也是合情合理的。
此後,由於波斯帝國加強對亞美尼亞的控制,意欲強制改變亞美尼亞人的信仰,兩國矛盾迅速激化。公元450年,馬抗後裔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帶領亞美尼亞人發動起義,儘管在波斯軍隊的鎮壓下起義最終失敗,但是波斯帝國在此役之後也不得不重新考慮對亞美尼亞的政策。30年後,馬爾丹的侄子——瓦安·馬米科尼揚再次與波斯發動戰爭,這一次終於取得勝利,波斯帝國被迫承認亞美尼亞的自治權,隨後由馬米科尼揚家族成員出任亞美尼亞自治總督。為紀念這兩位民族英雄,亞美尼亞人在首都埃裡溫的廣場上,為他們樹有巨型雕像,彷彿仍在向路人述說著他們當年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