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著名戰役官渡之戰歷史評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著名戰役官渡之戰歷史評析

     勝敗原因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使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併戰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它實現了地區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18] 官渡之戰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雙方參戰人員1、曹操於黎陽與袁紹相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參謀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於用人之道。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鬥,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歷代評價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同時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作為曹魏大臣的劉放評價:「以二袁之強,守則淮南冰消,戰則官渡大敗;乘勝席捲,將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於官渡也。曰:「克紹官渡,由白馬。殭屍流血,被原野。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沙醾傍,風飛揚。轉戰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後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北魏時期的大臣盧淵評價:「昔魏武以弊卒一萬破袁紹,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勝負之變,決於須臾,不在眾寡也。」宋朝理學家范浚認為官渡之戰是以奇取勝,「曹操與袁紹相持官度百餘日,操順而紹逆,故操軍雖不敵而不為寡,然卒所以勝紹者奇也。紹遣淳於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糧運,操自將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此曹操之用奇也。」清代學者趙翼評價:「官渡之戰,袁紹兵十餘萬,曹操兵僅十分之一,擊破之。」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評價:「淳於瓊等既破,張郃復降,據《三國誌》說:袁紹的兵就此大饋,這大約因袁紹的兵駐紮日久,銳氣已挫,軍心又不甚安寧,遂至一敗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於瓊,固然有膽氣,也只是孤注一擲之舉,其能耐,倒還是在歷久堅守、能挫袁軍的銳氣上見得。軍事的成敗,固然決於最後五分鐘,也要能夠支持到最後5分鐘,才有決勝的資格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