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袁紹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作為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結果充滿了太多了偶然性和必定性。可不論是巧合也好,必定也罷,袁紹能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除了他的對手曹操能力很強以外,還與自己的愚蠢有關。不難發現,正是因為以下這幾點區別,才讓戰爭走向發生了驚天逆轉。
一、戰前廟算,先輸一著
早在雙方開戰之前,曹操和袁紹就進行了戰前廟算。這是古代戰爭中很常見的一個步驟,主要是分析敵我雙方局勢,完成戰略部署,以此來對戰爭走向有一個大概的估量。曹操在這次廟算中,表現出了自己決勝的勇氣,而郭嘉的「十勝十敗論」,更是鼓舞了曹氏群臣。由此,曹操一方可謂是摩拳擦掌,充滿了必勝的鬥志。曹操的兵馬雖然不如袁紹,但他能取勝的其中一點便在於,所有的力量都凝聚成了一個聲音。
而反觀袁紹一方,其麾下謀士參謀不僅沒有統一意見,還讓田豐、沮授這兩位一流謀士參謀失去了袁紹的信任。沮授的建議其實非常高明,他認為袁紹應該在徐徐發展兩年,曹操必敗無疑。按理來說,袁紹統治的核心區域是在河北,這裡地廣民豐,物資豐饒,非常適合日後的發展。而曹操佔據的兗、豫二州,則是飽受戰亂之地,極其缺乏人口和錢糧。
曹操的目的不言而喻,他想要速戰速決打敗袁紹,從而奪取富裕的河北地區。但袁紹卻偏偏自視甚高,他並沒有意識到曹操這個昔日小弟,如今已經成了氣候。所以袁紹進軍官渡,是自己的意氣之爭,而他自己在戰略上的部署,也是隨心所欲。如此一來,袁紹在先鋒之戰中便吃了一個大虧。,麾下勇將顏良、文醜死於非命。
二、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從《三國誌》相關傳記的介紹來看,在官渡之戰中,袁紹的遲鈍、多疑、猶豫也成為了他的一大敗筆。對此,荀彧說他是「外寬內忌」,是極其準確的評價。意思就是說,袁紹善於做表面功夫,從他早年為父母守孝六年,到後來的不畏強權、禮賢下士、善待百姓等等,都是他刻意維持出來的一個形象。在不少士子眼中,袁紹是一個明主。不然他也不能順利得到沮授、田豐等忠正之士的效忠。
可事實上,袁紹這個人有著世家大族的通病。儘管他是庶出,儘管他表現得很寬厚,但袁紹骨子裡是非常高傲的。他看不起董卓,看不起曹操,甚至看不起漢獻帝劉協,還打算自立為天子。這些跡象都表明,袁紹並非是個善於納諫之人。而且他對沮授等人,始終留有一份戒心。
有個叫郭圖的謀士參謀,其智謀不高,但很懂得袁紹的心思,所以一些袁紹不好開口的事情,都由此人來提出。而從袁紹的表現來看,他為人剛愎自用,好高騖遠,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模樣。沮授、田豐智謀出眾,袁紹並非是不知道,但他始終抹不開自己的面子。所以他寧可損失慘重,也不願聽從沮授的謀略,便是出於這種可笑而又自卑的心理。
三、內鬥不止,內患未平
除此之外,袁紹麾下謀士參謀的內鬥,最終葬送了整個袁紹集團。袁氏家族喜歡內鬥,開始是袁紹與袁術相鬥,後來是袁譚與袁尚對峙。就連袁紹麾下的多位謀士參謀,也是互相攻訐。如田豐、審配、沮授等人,他們都是出自冀州,為河北地區人氏,還是前任冀州牧韓馥的舊部。而像郭圖、許攸、逢紀等人,則是袁紹的老部下,都是出身豫州,屬於河南地區人氏。要知道,古人是有著很強烈的鄉黨情懷的。也正因如此,袁紹更加信賴郭圖、許攸等人。
沮授、田豐善於進諫,可他們卻不懂得變通,讓袁紹很沒面子。所以他多數是不予採納的。而郭圖、淳於瓊等人,則非常善於揣摩袁紹的小心思,因而得到袁紹的倚重。
後來在官渡之戰期間,一直不聲不響的審配,卻忽然扣押了許攸的親屬。這就導致後者怒而叛變,轉向了曹操大營。在許攸建議之下,曹操發動烏巢之戰,一舉摧毀了袁紹的大半糧草。而就在此時,郭圖的讒言又讓張郃叛變,最終令袁紹陷入了絕境之中,從而慘敗而回。
官渡之戰到袁紹敗亡,其實中間還有兩年的時間。如果袁紹措施得當,很快便能控制住局勢,日後捲土重來也未嘗不可。但諷刺的是,袁紹剛回到鄴城,冀州各地便相繼發生了叛亂。無奈之下,袁紹只好拖著病軀前去平叛。
另外,河北腹地的黑山軍張燕,也是袁紹的心腹大患之一。在沮授給出的戰略構想中,當時袁紹的首要大敵是公孫瓚,其次便是黑山軍。由此可見,袁紹對河北地區並非是完全掌控。說白了,這也是袁紹自視甚高的一個原因。如果他向曹操學習,先將河北地區的內患清除掉,那麼他即便在官渡之戰中慘敗,也不是沒有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