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當初先遇到漢獻帝劉協的 最後為什麼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袁紹當初先遇到漢獻帝劉協的 最後為什麼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很多人都不瞭解袁紹和漢獻帝劉協,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董卓被呂布王允刺殺後,獻帝終於在與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擺脫了涼州勢力的魔爪,從長安東歸洛陽。此時,雖然漢朝已經接近名存實亡,但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何處理東歸的獻帝,就成為了考驗各方政治智慧的大難題。

漢獻帝劉協

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是曹操成功地「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從獻帝東歸的路線來看,他是先到的袁紹的河東郡境內。沮授、田豐二人都力勸袁紹一定要「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作為當時聲望最顯、實力最強的「諸侯」,袁紹卻沒有「迎獻帝」,讓曹操白撿了獻帝這塊「肥肉「,白白喪失了這個大好機會。之後,官渡之戰,袁紹又被曹操打敗,這一失一敗,就讓袁紹陷入了滅亡的螺旋。

官渡之戰

很多年來,世人都認為這是袁紹「愚蠢無知」「有眼無珠不識貨」,從而「白白放走」獻帝。但公允地說,袁紹「四世三公」,自起兵伐董卓後一路高歌猛進,帳下人才濟濟,也在當時威望最高,實力最強。他是一個「見過大場面」的人,後人可以說他不如曹操「厲害」,但要給他扣上「愚蠢無知」的大帽子,那就過分了。那明明是袁紹先遇到的獻帝,為什麼他卻放棄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呢?

首先,獻帝有「合法性」問題

董卓為了便於攬權,進京後就脅迫少帝劉辯自盡,而立劉辯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年紀更小的劉協為帝,即漢獻帝劉協。關東聯軍討伐董卓,主要的「大義」之一就是董卓「殺少帝」。而聯軍當時也的確有質疑獻帝合法性的聲音。從袁紹的角度看,他曾經作為反董卓聯盟的盟主,而獻帝恰恰為董卓所立,實乃 「惡之花」結出的「惡之果」,所以他迎奉獻帝的主觀情緒一開始可能就不足。

董卓,三國的「萬惡之源」

第二,袁紹勢力內部爭論激烈,使得袁紹遲疑

沮授和田豐支持迎獻帝。早在袁紹剛占入冀州時,沮授就給袁紹策劃了將來的道路:「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後來獻帝走到河東郡時,沮授再次勸說袁紹,一定要迎接獻帝並想辦法挾天子以令諸侯。並警告袁紹,如果不做,會有人捷足先登。

沮授可能是袁紹帳下最厲害的謀士參謀

但是郭圖與淳於瓊認為,漢朝衰亡不可避免,復興漢室更是「癡人說夢」。而袁紹兵強馬壯,本來可以自己「自立門戶」,但如果迎了獻帝,那就「君臣之分已定」,以後就會頗多掣肘(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講白了,立了獻帝,袁紹自己也就失去了問鼎九五之位的機會,最多只能位極人臣了。(郭圖與淳於瓊的話,在曹操身上完全應驗,曹操一生都不敢稱帝)。

被戲稱「沒出對過主意」的郭圖

正反兩派,激烈辯論,也各有道理,也使得袁紹無法立刻決定去迎獻帝。

第三,袁紹自己的野心,最終促成他不迎獻帝

東漢年間,史家豪族橫行。世家豪族實際上把持了官員選拔和行政治理兩大權力。在世家豪族眼中,皇帝並不是「至高無上」的,只不過是大家推舉出來的「吉祥物」。要說四世三公的袁紹沒有野心,那絕對是不切實際的。比如,袁紹在做關東聯軍盟主的時候,就想來個「另立中央」,把幽州牧劉豫立為皇帝,只不過遭到了劉豫本人、曹操、袁術等人的反對,再加上董卓的威脅還未解除,所以只得做罷。但時移世易,此時的袁紹,已經統領北方四州,聲名最顯,實力最強,他心中的野心也已經膨脹,覺得自己能在很短時間內一統中國。事實上,當時很多人也的確認為,如果袁紹出擊,應該是能在較短時間內打敗其他諸侯。這時,如果你是袁紹,你堅信接下來你可以大展拳腳,很快統一中國,那你覺得,你還需要沒事找事來迎個獻帝到你頭上發號施令嗎?

袁紹其實也是一代人傑

其實,就算袁紹真的迎了獻帝,那他真的又能和獻帝長期共存嗎?答案是不能。因為他的實力太強了,而獻帝太弱了。實力強的居下,實力弱的居上,這是不可能長久的。獻帝於袁紹,真就如曹操所言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與袁紹相比,此時的曹操雖有一定實力,卻遠遠談不上強盛,他四面皆有強敵,正在苦心孤詣地謀求最基本的生存。而獻帝一個弱主,卻能加持給曹操「合法性」和「正統性」。強敵環伺,苦苦掙扎的曹操,自然從心底裡感覺「如獲至寶」。所以,即使袁紹迎了獻帝,他們也不能長久,反而是曹操,才是獻帝最理想的「歸宿」。事實上,曹操一生不敢稱帝,曹丕就算稱帝,獻帝也還是留住了性命,做了「山陽公」,這對一個末代皇帝來說,已經算是很不錯的結局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