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融長大之後人設徹底崩塌?孔融真的是因“不孝”被曹操處死的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孔融長大之後人設徹底崩塌?孔融真的是因“不孝”被曹操處死的嗎?

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孔融真的是因「不孝」被曹操處死的嗎?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從小家長們就以「融四歲,能讓梨」來教導我們要孝順,然而在我們長大之後卻發現,這位童年的「孝順楷模」卻因為不孝的罪名而被處死,這不禁令人震驚。那麼歷史上的孔融,真的是因「不孝」而觸怒了曹操殺的嗎?

今天筆者就給大家講述一個被我們誤解千年的人——孔融。看看他的「作死」之路。

孔融乃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出生就帶有「仁義禮智」的光環,而且他也並沒有辜負這個身世,年僅四歲就因為讓梨而被天下人所熟知,更是有人在他十歲的時候稱讚他「高明必為偉器」。而後孔融長大,憑借他的才華順利進入仕途。

但是在他做官之時,正處於東漢末年,天下動盪的前夕。漢獻帝劉協無能,他的皇室已經形同虛設,所以此時的孔融在官場上的未來並不光明。

不過時勢造英雄,漢朝氣數已盡,就出現了一個可以取代他的人——曹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幾乎將漢朝的江山攥在了自己的手中。見到此狀,孔融自然明白了自己未來的主子應該就是曹操了,所以他也盡力輔佐曹操,為曹操舉薦了許多人才,比如有著天才少年之稱的禰衡。

所以依照道理來講,像曹操這樣的求賢若渴的人,應該善待孔融這樣的名士,更何況他之前對自己還有過功勞,但是為何最終會因為「不孝」這個聽起來十分荒唐的理由將孔融處死了呢?

其實,這也不能怪曹操,全部都是孔融的性格原因。

孔融的性格,用現在的一句話來講就是個「槓精」懟天懟地懟主公,因為幾件事的得罪了曹操,最終惹得曹操大怒,就讓他以「不孝」的罪名被賜死,讓天下的人去恥笑他。

首先就是公元二零四年,曹操攻打鄴城後屠殺百姓,他的兒子曹丕更是搶奪民婦,將當時有名的袁紹兒媳美人甄宓佔為己有,這本就是一件極為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大家對此都諱莫如深,閉口不提。

但是根據《資治通鑒》記載,孔融在得知此事之後,卻寫信給曹操,說道當年武王伐紂,將妲己賞賜給了周公。

曹操一頭霧水,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就問他這是哪裡的典故,他卻回答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意思就是說沒有什麼典故,暗指這是根據曹丕強娶甄宓而想出來的。這種羞辱,不禁讓曹操大為惱火,但是礙於情面,不能發作,只好將這份厭惡先藏起來。

後來在公元二零七年,曹操出兵征討烏桓。孔融又一次發表了他的「槓精」的言論:

您帶著大軍去征討邊遠的貧窮小國,一定是有原因的,那麼我想以前的肅慎人不進貢他們的苦矢,丁零人還偷我們漢人蘇武的羊群,這一定也是主公出兵的原因吧!

聽到這種言論之後,曹操又怎能不氣呢?

曹操作為漢人,去征討外族,為國家開疆拓土,這本就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不僅不應該批評,作為臣子而是應當鼓勵和宣揚,為主公創下一些名聲,方便以後的國家建設。可是孔融說出這樣的話,就彷彿曹操是一個恃強凌弱,小肚雞腸的卑鄙之人。

曹操雖然生氣,但是他對於人才是很愛惜的,因此依舊給孔融留下了一條活路。

不過孔融可不這樣想,誓要將他的「作死」之路走下去。

曹操頒布了禁酒令之後,他連續上表了兩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書中依舊採用自己所擅長的諷刺手法,說堯帝不喝酒,怎麼會建立海晏河清的天下盛世?自己的祖先孔子不喝酒,哪裡會成為聖人呢······

這就是在暗指,曹操禁酒,不僅不會將天下治理好,反而自己的名聲和品德都會受到損害。這種話在現在我們看來確實是有些無理取鬧了。曹操禁酒,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國家動盪,治安不平,有些人在喝了酒之後就會尋釁滋事,傷他人性命,損他人錢財,影響社會的治安。

將酒禁了之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維護社會安穩的作用。不僅是曹操,連後人都不明白孔融為何抵制這一政策,甚至將自己的祖先都搬了出來。所以曹操自動認為,孔融作為漢朝的臣子,認為自己奪取了漢朝的政權,所以處處與自己作對,那麼這樣,自己也就不能留著他了。因此,心中對於孔融的殺機越來越強烈。

孔融平時言語傲慢,不僅得罪自己上司,連自己的同僚也在無意之中得罪不少,御史大夫卻慮就曾經因為孔融說他無能而深深記恨著他,後來在曹操決心殺掉孔融時,就聯合他一起尋找孔融的罪證。

有時候,「小人」是真的好使,武則天為了清除朝堂中反對自己的大臣,就重用市井無賴來俊臣,讓他給大臣們「挑挑刺兒」,任何一點罪名就能牽連出一批大臣,武則天能夠坐穩女皇之位,來俊臣可謂是功不可沒。

卻慮就是這種人物。

這也怪孔融平時口無遮攔,所以為自己留下了許多的惹禍的根源。就比如孔融曾經在和別人交談之時,以「仲尼不死,顏回復生」的話來稱呼自己,若是別人說,也無可厚非,但是孔子是自己的祖先,這樣說就是大逆不道。

更要命的是,他一向重視孝道,因此曾經在北海為相時殺掉了一個人,只因這個人在給父親哭喪的時候沒有憔悴之色,因而將此人殺死(「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太平御覽》)。

不過說他孝順吧,他又寫出一句與孝義完全相悖的話: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資治通鑒》

意思就是說他認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哪有親情?只不過是情慾罷了,就像是從罐子裡拿出一件東西之後,東西與罐子全無關係。

卻慮的辦事效率是很高的,很快就將孔融的這件事給「挖」了出來,不僅如此,「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羅列了一大堆。曹操也是個狠角色,你孔融在四歲就曾經因為「孝順」而聞名天下,那麼今天就要用你最榮耀的一面來治你的罪,讓你為天下人唾棄。

最終,曹操「大不孝」的罪名誅殺孔融,並且株連其家族。

其實,孔融的死,根本就不是他孝順或者不孝所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身為臣子,卻以下犯上,自以為是,最終葬送了全族。

因為「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甚廣,由於先入為主的原因,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都會認為孔融是一個孝順且聰明的神童。不過《資治通鑒》卻對孔融作出如下評價:

「才疏意廣,訖無成功,論事考實,難可悉行,其所任用,好奇取異,多剽輕小才。」

在這段話的結尾,司馬遷用5個字作出最直觀地總結——「多剽輕小才」。

怎麼說呢,孔融這種人物確實是一個才子,不過他並不是一個大才。如此性格多次得罪領導,說他純粹是「找死」一點也不為過。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如此,也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卻眼高於頂,瞧不起同事,看不上領導,這種人的結果基本都不會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