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孫策會選擇孫權作為繼承人是最佳選擇?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為什麼孫策會選擇孫權作為繼承人是最佳選擇?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孫策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歷代君王想要找繼承人一般都是給自己的兒子,就算沒兒子也會想辦法弄一個過來,基本上是不會傳外人哪怕是自己的親兄弟。但是孫策卻把自己的位置傳給了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這到底是什麼呢?難道是孫策這麼開明麼?其實當時孫策也是沒有其他辦法,孩子還太小,而江東人士也不服孫策,所以曠達開朗的孫權就成了好的繼承者。

當時的情況,如果是我,我也傳位給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己雖然打下了一小片江山,但是這江山並不穩固,稍不小心就會功敗身死。

孫策帶兵入江東,被江東世家大族、士大夫等認為是入侵,將孫策視為亂臣賊子!對孫策的入侵,江東居民做出了強烈反抗。孫策帶兵大開殺戒,盡誅江東英豪!攻下江東之後。孫策得罪了江東世家大族和當地平民!

當得知孫策被殺死的消息後,南方少數民族紛紛反叛,不聽從於幼主孫權。而世家大族們也都不聽命於孫權政府。《三國誌·孫策傳》中對孫策江東基業的評價是「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磬石之固。」意思是說孫策的基業不是一個積德而成的基業,政權是相當不穩固的。

孫策在臨終前,也意識到自己殺戮會帶來嚴重惡果!於是,做出兩個決策,一是在眾兄弟中選擇了孫權做繼承人,因為孫權最不像自己,不擅殺戮:孫策言:論殺伐征戰你不如我,論得人心,寶江東我不如你!第二個決策便是托孤於張昭,《三國誌·張昭傳》中記載孫策臨死前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意思是:如果孫權抵擋不住的話,請先生取而代之,這樣的話還是不能抵擋反叛者,就緩慢回撤,撤回江西去!

第二,兒子太小,在當時的局面下難以守住好不容易打下的基業。

孫策死時才26歲,他的兒子當時估計最多不超過6歲吧。這樣一個小孩,即使能耐再大,估計也無法鎮住場子。由上文可見,當時的局勢是多麼危險。孫策不傳位給兒子,應該也是為了保護他們孤兒寡母免受屠戮吧!

第三,弟弟有威望,有才能,更重要的是跟哥哥沒有鬧出什麼隔閡,可能兄弟間關係還比較好。

孫權為人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參與孫策軍內部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歎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後,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後又代理奉義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了廬江、豫章二郡。

因此孫權是危難之際最佳繼位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