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幾乎是百戰百勝的將軍,而王齕在率領秦國軍隊打仗的時候,卻經常打敗仗。可是,秦昭襄王在派秦軍打仗的時候,卻總是派王齕。常常是王齕打不贏了,才換上白起。秦昭襄王為何有這樣奇怪的安排呢?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安排白起帶兵呢?
說王齕經常打敗仗,其實並沒有冤枉他。
公元前262年,當時白起率軍攻下韓國的野王(一個地名,也可以叫做「野」),把韓國攔腰切成兩段。韓國主體是一段,上黨郡是一段。這時候,秦昭襄王立刻把白起叫回來,讓王齕帶兵前往奪取上黨。但是,王齕搞砸了,致使上黨郡的太守馮亭投降了趙國,引發了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早期,王齕與廉頗對峙。雖然王齕打下了趙國的兩座城堡,但是在廉頗的堅決防守下,王齕也難再進一步。而且這樣持續不斷地相持下去,最終肯定是對秦軍不利的。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秦國一方面使反間計讓趙國把廉頗調回,另一方面用白起取代王齕,最終才實現了長平之戰的全面勝利。
長平之戰一年後,秦昭襄王又撤回白起,改成另一員大將王凌進攻趙國的邯鄲。結果王凌打不贏。秦昭襄王改成由王齕率軍。可是王齕依然打不贏。這時候,秦昭襄王又才準備改為白起。不過最終由於白起發牢騷,秦昭襄王賜死了白起。沒有了白起,王齕最後在邯鄲城外被趙國及魏楚聯軍打敗。
此後,公元前256年,王齕又被趙國軍隊擊敗。
歸納起來,王齕幾乎沒打過什麼勝仗,可是,他卻一如既往地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後來,秦昭襄王去世後,其兒子秦莊襄王繼位,依然很信任王齕,派他統兵。秦莊襄王去世的時候,還讓王齕與呂不韋、李斯等人一起擔任輔政大臣,共同輔佐年幼的秦王嬴政。直到秦王嬴政三年(公元前244年)的時候,王齕安然去世。
那麼,屢戰屢敗的王齕,為何會得到三代秦王的高度信任呢?比較一下白起,我們可以發現以下一些原因。
一、安排王齕帶兵,因為秦王忌憚白起功高。
白起固然百戰百勝,但是,如果軍隊一直掌握在白起的手裡,秦昭襄王卻又是非常擔心的。萬一白起想擁兵自立,試問秦國還有誰是白起的對手呢?一個人也沒有。因此,每次白起打了勝仗後,秦昭襄王總會把兵權從他手中奪過來,安排他休息一會兒,讓秦軍和白起分離。
當秦昭襄王安排白起休息的時候,他總要安排人出來繼續帶領秦軍。這時候,他一般都會安排王齕。王齕雖然不怎麼樣,但是,除了他外,那時候秦國實在也沒有比他更好的人。比如,當秦國進攻邯鄲的時候,秦昭襄王安排王凌領軍,結果王凌更差,秦昭襄王不得不又換上王齕。
二、安排王齕帶兵,因為王齕一直謙虛謹慎。
王齕打仗能力一般,因此,他自身也沒有什麼可得意的。
除此外,王齕的性格也比較好,比較虛心,不管安排他在軍隊裡擔任什麼職位,他都沒有意見。比如長平之戰前,他其實已經拿下了趙國的兩座城堡。雖然無法再向前邁進一步,但其實也是立下了功勞的。而且,趙國當時已經換上了趙括,對於王齕來說,正是一個好機會。他拿不下廉頗,未必拿不下趙括。但這時候,秦昭襄王卻又把他撤換了,換上白起擔任主帥,他擔任副帥。如此安排,他卻一點意見也沒有,完全聽從白起的指揮。
要是換上白起,心裡肯定不服,肯定會嘀咕幾句,撂攤子不幹。然而王齕沒有,讓他幹啥他就幹啥,沒有任何意見。
三、安排王齕帶兵,因為秦國軍隊普遍強大
有人可能會說,秦昭襄王這不是白瞎嗎?王齕打不贏卻安排他帶兵,不是拿自己的軍隊開玩笑嗎?
其實,這裡有個前提,就是秦國的軍隊普遍比較強大。王齕雖然沒什麼能力,打仗四平八穩。但是,因為秦軍強大,因此,安排他帶兵,就算敗了,也不會是大敗、慘敗。
也就是說,秦昭襄王安排王齕帶兵,其實就是划水前行,積蓄力量。在關鍵戰役上,又讓他靠邊,讓白起這樣的大將上陣。
總之,王齕能力雖不足,但是他謙虛平和,又能穩住軍隊,秦王用起來也比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