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父張昭的故事 張昭是個怎樣的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亞父張昭的故事 張昭是個怎樣的人

曹魏有荀彧,蜀漢有諸葛,孫吳有張昭。三人都是三國頂尖的智者,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為各自君主的事業奠基;但是三人的結局各自不同:荀彧最後與曹操決裂,被賜死;諸葛接受托孤重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張昭則漸漸被孫權邊緣化,在抑鬱孤憤中終老。小編今天所要說的是亞父張昭的故事。

楚漢爭霸時,項羽尊稱手下謀士參謀范增為亞父,但是剛愎自用的楚霸王嘴上叫得好聽,事實上並未善待這位亞父,最後還中了劉邦的離間計無情地將其趕走,以致於亞父悲憤而死。想想范增在世時卻是殫精竭慮,一心替這假子著想,期望能輔他項羽成就天下,臨了卻落這悲慘下場,不由令人好生痛恨那項羽是如此薄情寡義。

再觀三國時東吳,張昭臣事孫權也如同范增對項羽,孫權接替孫策執掌江東時,年幼根基未穩,全賴張昭盡心輔佐,使其在政權統治上能順利地過渡而去。況孫策臨死時,亦曾托付張昭照看孫權,並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此言又與劉備托孤諸葛亮之說話大同小義,所以稱張昭為孫權亞父一點不過。(孫策死時,孫權18歲,張昭44歲。)

張昭這個人脾氣性格與范增幾乎如出一轍,一樣的忠誠剛直,又一樣地以長輩兼顧命老臣自居,對於孫權的錯處經常毫不留情地當面指出,如孫權好冒險射獵、嗜酒貪杯醉後戲弄群臣等,令到孫權相當難堪。在孫權未稱帝前,尚能採取消極應付卻屢教不改的態度,到其稱帝后,由於志滿意得,他也變得同項羽一樣剛愎自用起來,因為張昭一直公開教訓他,使得他這個做君主的臉面無光,自尊心大挫,於是開始逐漸疏遠同張昭的關係,從任命丞相事上他寧用無名之輩孫邵,也不接受百官同薦張昭便可看出。

這種隱藏的矛盾終於有一天暴發出來,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公孫淵遣使向孫權稱臣,孫權糊塗地答應下來,甚至還要派兵送贈大量金銀財寶去給公孫淵,張昭知情後,竭力反對,苦苦相勸孫權不要輕信對方,孫權此時非但不聽,居然拔刀怒向,張昭那年已是七十七歲高齡,上了年歲的人通常比較固執,氣性也旺,因此火頭之上便借口稱病不朝,孫權則針鋒相對,命人用土封張昭家的大門,就像兩個小孩子嘔氣般,張昭也不屈服,你不在外面封嗎?我就在裡面封。這君臣間的鬥氣直到孫權派到遼東的使節被公孫淵殺後,孫權才如夢初醒,自知犯錯,遂命人向張昭道歉,不料張昭這回氣傷了心,堅決不去朝見孫權,孫權無奈想通過燒張宅大門嚇他出來,張昭任憑其燒,就是無動於衷。孫權急令滅火,又在門外誠心等候,張昭這才接受孫權的檢討與歉意。

縱觀張昭與孫權事,除赤壁一戰張昭見解有誤,大多時都是象范增對項羽一般,苦口婆心地引導孫權正確行事,雖然態度生硬了些,未考慮到對方的心理感受(自尊心、面子問題等),這就像大人教育小孩,方式方法上可能有待商榷,本意卻是好的。另一方面孫權畢竟要比項羽一介武夫要有政治頭腦,也相對理智些,否則張昭就有可能成為范增第二了。

公元229年,孫權即東吳皇帝位,拜以為輔吳將軍,改封婁候,邑萬戶。張昭因年老多病而辭官,著有《論語注》。 公元236年,張昭因病逝世,謚文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