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演義》教育了不少人,也坑害了不少人。《三國演義》對呂布的描述是有勇無謀,見利忘義,以至很多現代遊戲都把呂布的武力調到最高,但智力僅比南蠻野人孟獲好一點。然而,通曉這段歷史的人卻得出相反的結論,那就是「馬中赤兔,人中呂布」。那麼,《三國演義》為何對呂布有如此的偏見呢?這個話題還要從呂布進入仕途的時候說起。
呂布剛入士的時候,做過主簿。主簿雖然是楊修等做的文職官員,但是呂布在任主薄後,一代名臣丁原便「大見親待」,那應該說呂布在這個職位上還是做得很不錯的。當然呂布的文才不是很好,但智謀至少不會比劉備之流要差。呂布的武藝更是劉備等人望塵莫及的。在虎牢關劉備、關羽、張飛三人聯手苦戰都不是呂布一人的對手,以至「三英戰呂布」的千古佳話流傳於世。後來呂布獨領一支大軍征戰南北,屢有勝績。若沒有智謀,呂布怎麼靠一桿畫戟定天下?
董卓擅權專政的時候,王允設計讓呂布殺掉了董卓。但是此後的呂布卻遭到董卓部下的圍攻。長安失陷後,呂布便帶著一百餘騎殺出一條血路,衝出長安,從此,呂布完全靠白手起家,建立起一支聲勢浩大的呂家軍。呂布趁曹操東征之機,奪得兗州,濮陽。在與曹操的交戰中,數次差點殺死曹操,幾乎佔領了山東全境。後救徐州失利,敗給曹軍後投靠了劉備,劉備欲以呂布為羽翼,而定天下,結果讓呂布反客為主,佔了徐州。而後,袁術派大軍攻打劉備,呂布「轅門射戟」,以超人的智慧和勇力兵不血刃地讓袁劉兩家罷鬥。
這些戰績,怎麼也不能讓人看出呂布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呂布帳下也是著名將領雲集,有張遼,藏霸,高順等大將,有陳宮,糜竺等謀士參謀,說明了呂布也懂得知人善用。呂布在人們眼中應該是智勇雙全的將帥之才的形象。然而歷史小說家的曲筆卻將呂布打入勇而無謀、見利忘義的小人之列。《三國誌》中說到說呂布是丁原的義子,「欲殺原,並其兵眾。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而《三國演義》更是將這一段描寫得淋漓盡致。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呂布和丁原為父子的說法,也沒有董卓用金珠寶馬去收買呂布、去殺害丁原的事實。
呂布擔任司馬一職,並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裝,而是大漢官吏。當時董卓的官職最高,又護駕有功,呂布殺丁原也只是奉命行事罷了。呂布投靠董卓時,應該說當時董卓的名氣還相當不錯的。《後漢書·董卓列傳》有雲董卓初時」……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長史何顒等」。《資治通鑒》也云:「……董卓率諸公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悉復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孫」董卓儼然是個朝中賢臣,天下棟樑的模樣,誰知道他後來竟成為了亂臣賊子!
到後期,董卓暴謬盡現時,呂布便參與了朝中大臣密謀殺的行動。後來呂布為了救劉備不惜跟曹操傾力一搏而兵敗,結果反丟了自己的城池。呂布捨命救劉備的行為,應該說呂布不僅有正義感,而且也是很講義氣的。
當時,劉備和袁術為了搶徐州開始對峙,袁術無奈想起了呂布,呂布這個時候正缺軍糧,袁術便書信一封奉上了糧草及裝備。徐州本屬陶謙,後被劉備所佔。《三國誌》中說,「張翼德與下邳相曹豹共爭,益德殺豹,城中大亂,不相信。丹楊兵有千人屯西白門城內,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將軍兵向城西門,丹楊軍便開門內將軍矣。布遂夜進,晨到城下。天明,丹楊兵悉開門內佈兵。佈於門上坐,步騎放火,大破翼德兵,獲備妻子軍資及部曲將吏士家口。」《資治通鑒》中也有」陶謙故將曹豹在下邳,張飛欲殺之。豹眾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布取下邳,張飛敗走」一說。因此可以說呂布占徐州一半是袁術的慫恿,一半是徐州兵將的請願。而徐州兵將請呂布入城當自有其道理,至少是慕呂布之聲名,非是無由之舉,不然不會有「聞將軍來東,大小踴躍,如復更生」之語。《三國演義》把劉備占徐州說成是陶謙相讓,既是相讓,又何來張飛跟陶謙部將火拚之說?
《資治通鑒》中說,曹操兵圍徐州,而戰敗之際「布與麾下登白門樓。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但《三國演義》卻把呂布描述成貪生怕死之輩。其實呂布的為人,還是頗得人心的。他戰敗後,手下大將高順等寧死不降,陳宮慨然求死,在看別的割據勢力,無不是樹倒猢猻散的,少有象呂布部下對其如此忠效的。
曹操破城後,《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描寫,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曹操有疑色。事實上的呂布應該誓死不降而被殺,要不他自己都求降了,他手下的將士沒有寧死不降之理,且曹操亦非蠢人,若每破一勢力,就殺掉將帥,以後還怎麼爭天下。
呂布之所以敗於曹操,僅是手下兵員不足而已,曹操數次敗於呂布,丟城折將,自己也差點被呂布所殺,但仍然兵多將廣,勢力雄厚,而呂布只要失敗一次,就會城池失盡,元氣大傷,幾乎又回到白手起家的時代。
《資治通鑒》還記錄了兩件事也可以說明呂布的胸襟度量:
一是「備在豫州,舉陳郡袁渙為茂才。渙為呂布所留,布欲使渙作書罵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於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慚而止」,呂布堂堂的一個封溫侯、假節儀比三司的奮威將軍,聽了一介書生袁渙的一席話,竟然會從因為袁渙拒絕自己的要求而大怒,到不做掩飾地慚愧而止,可以想見他至少是個講理而頗為直率的人,且頗有器量,非是通常那種一得勢就飛橫跋扈的小人。
二是陳登為呂布使許昌,「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還,布怒,拔戟斫幾曰:『卿父勸吾協同曹操,絕婚公路;今吾所求無獲,而卿父子並顯重,但為卿所賣耳!』登不為動容,徐對之曰:『登見曹公言:』養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飽則將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颺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這不僅可以看出呂布的胸襟容量,而且還說明了呂布為人耿直,動輒大怒,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他在這裡對曹操的」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饑則颺去」一番話應該也是頗心許之的。
與劉備相比,可以說呂布的人品要高尚的多,劉備假借幫助陶嫌抵禦曹操之名,佔了徐州,後又強佔了同宗劉彰的益州,可以說劉備所佔之地皆是欺騙強佔親友所得的。而呂布占兗州,濮陽靠武力戰勝敵軍所得,占徐州是因張飛跟徐州官兵火拚而被徐州人所請入,可以說呂布得徐州才真正是徐州人所讓。
《三國演義》中,劉備號稱英雄,呂布的兵力沒有比劉備多,但從沒有把劉備放在眼裡。劉備佔據徐州時,被各勢力視為唾手可得的肥肉,但結果呢?這塊肥肉落入兵力單薄的呂布手裡。而呂布佔領徐州後,袁術要跟他聯親,曹操視之心腹大患。若呂布能有曹操,兩袁那樣的兵力,恐怕橫掃北方,也沒人能攔了。
羅貫中為何把劉備描述的盡善盡美,而對呂布如此不屑呢?主要還是羅貫中的一貫擁劉的思想在左右。呂布佔了徐州,使劉備失去爭霸中原的基地,羅貫中當然對呂布沒有好感了。《三國演義》中有一段關於呂布的評價。荊州太守丁原帶領呂布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兵敗後聚眾商議。「卓曰:『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帳前一人出曰:『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卓大喜」。既然呂布是勇而無謀、見利忘義之輩,那董卓有如何要得到此人以圖天下?這恐怕連羅貫中也難自圓其說。
呂布的品性,應該是生性高傲,不為人下。縱觀三國群雄,不乏能征善戰之大將,運籌帷幄之謀士參謀,而向呂布這樣的文武全才,智勇兼備,頗得人心,部下愛戴,百姓擁護,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見地的人還是並不多見的。
應該說,呂布不僅僅是一員猛將,還是一位蓋世帥才。他一生行無大惡,可以說連大過都沒有,也許只可以指責他和董卓婢女私通的緋聞,可是卻因為一部《三國演義》,不僅成為了見色忘義的好色之徒,而且還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的千古罵名,成為反覆小人的代名詞。可見,小說家的刀筆不可謂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