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得而誅之的董卓,為何蔡邕卻為他流淚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人人得而誅之的董卓,為何蔡邕卻為他流淚呢?

蔡邕是東漢辭賦大家,他博學多才,詩文、天文、書法等造詣都很高,留下百篇辭賦名作,創造了書法「飛白書」,斫成傳世名琴焦尾琴,是一位後世推崇的曠世之才。然而和歷代許多才子一樣,蔡邕最終無力在官場上左右逢源,導致結局悲慘。

蔡邕時期,正是東漢靈帝執政期間,宦官專權,皇權減弱。漢靈帝還打破規制,一次性封了12位宮中常侍,史稱「十常侍」;並搜刮民財,致使民怨沸騰,生靈塗炭,出現末日之相。當時很多官員對靈帝的做法敢怒不敢言,都選擇明哲保身。

唯獨蔡邕性格耿直,想扭轉乾坤,經常上奏靈帝,請求削弱宦官權力,還政治清明。然而靈帝將權力移交宦官後,整日吃喝玩樂,越發注重享受,也越發依賴身邊的宦官。蔡邕一道又一道的上奏,靈帝對此厭煩不已,選擇不予理會。久而久之,蔡邕成了宦官集團的眼中釘,他們尋了一次機會向靈帝進讒言,蔡邕因此獲罪,被流放朔方。

幸運的是,被流放的第二年,天下大赦,蔡邕被釋放。他本可以回鄉安穩度日,但害怕宦官加害自己,竟然不敢回鄉,於是帶著家眷在江南躲了12年。這12年間,他居無定所,常常需要租房子。

就是在這樣的漂泊路上,有一次蔡邕聽到隔壁房東燒火做飯的時候,灶膛裡傳來「辟啪」一聲脆響,他急忙衝過去,從灶膛裡搶出已經被燒焦的一截老桐木,向房東討了來。後來他就是用這截搶出來的桐木,斫成了因木頭已被燒焦而得名的「焦尾琴」。「焦尾琴」後來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琴之一,流芳百世,見之有幸。

蔡邕不僅擅斫琴,還彈琴絕妙、擅琴學理論,他所著的《琴賦》《琴操》影響著整個琴學,是至今不衰的琴學讀物。他還以琴抒發心志,創作的琴曲《憶故人》,結構嚴謹,旋律工整,曲調悠悠如訴,是歷代琴家必習曲目。只是蔡邕一路漂泊,縱然有才,有琴,卻終歸不敢回鄉。直到靈帝死後,董卓當權,這個局面才得到了扭轉。

董卓作為一代惡臣,卻對蔡邕之才十分敬仰,並軟硬兼施,特召他回朝。蔡邕回朝後,得到董卓重用,三日之內連連升級,做到左中郎將,人稱蔡中郎。不過也正因此,他和董卓的命運被綁到了一起。

在天下人眼裡董卓挾天子成暴政,但在蔡邕眼中,董卓救他於流亡,有恩義。所以在董卓被司徒王允設計害死後,蔡邕在宴席上談到董卓時,竟面容悲慼,流下了眼淚。結果,此舉激怒王允,王允將他作為董卓同黨下獄。蔡邕自知情況不妙,自請酷刑,以保命寫完《漢書》,王允卻不為所動,不久後,蔡邕慘死獄中。

他死時,天下才子無不悲慼心痛。然而,他的死在那樣一個動盪時期,其實早已注定:蔡邕是曠世之才,卻始終懷有溫度。他仁孝,曾在母親臥病期間衣不解帶幾個月,精心照顧,所以他會在別人明哲保身的時刻,出面彈劾宦官,會在董卓死後大快人心的時刻,忽然念及董卓的恩情,流淚悼念,從而獲罪身死。

縱觀古代歷史,不少有才的人在政治上都無好運,為什麼?因為古代皇權下的政治無須溫情,只需要理性,一旦背離,很難全身而退。而蔡邕是個純粹的才子,有才子的溫度,感性又單純,所以說他是成於才華,敗於溫度。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