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治蜀》中記載,劉備對諸葛先生可謂非常重視,臨終之前僅召見了他一個人到床前,語重心長地托孤,「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樣一番話無疑將諸葛亮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甚至直接給了諸葛亮掌控蜀國的生殺大權。而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了諸葛亮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其實我們從小到大學習的知識中,諸葛亮一直都是個「學神」級別的人物,陸游一首《書憤》也以諸葛先生舉例,一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謀略過人的諸葛先生其實也有過4件憾事,分別是錯信一人、錯跟一人、錯娶一人一機錯殺一人。
錯信一人
相信大家都聽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吧,大多數人只知道諸葛亮這是以此謝罪,告慰因馬謖失街亭的導致的嚴重後果,平息眾怒。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早在劉備身故之前,就已經對諸葛亮強調過,馬謖此人不堪大用,可諸葛亮卻一意孤行,這才最終導致蜀國丟了街亭。
夷陵之戰發生之後,蜀國的人才大量流失,這讓諸葛亮十分痛心,於是就開始招賢納士,瘋狂吸收民間或朝廷中的有識之士,而馬謖就是在這時候被他重用的。
在劉備眼中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到了諸葛亮這裡卻成了個「香餑餑」,尤其是在考察了馬謖之前的生平經歷之後,更是覺得此人能擔大任,於是就總是想著給他一些重要的任務去做。而這個機會,在街亭之戰發生的時候恰好來了。
當時魏國攻打街亭的是赫赫有名的大將張郃,這本應該是要重視起來的,但是在諸葛亮看來,街亭之戰僅僅是守住即可,雖然當時的大多數大臣都不同意讓馬謖去守街亭,可諸葛亮卻覺得,讓他帶兵打仗可能不行,但如果僅僅是守住一個城市,應當是綽綽有餘的。於是馬謖就帶著大軍前往街亭駐守。
可是,事情從馬謖的大軍開撥之時,似乎就已經脫離了諸葛亮的掌控。在馬謖抵達街亭以後,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給的「錦囊妙計」部署兵力,反而自作聰明地把大軍放在了街亭山上,即使隨軍副將萬分反對,可馬謖還是一意孤行,不聽勸阻,甚至還洋洋得意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顯然是自負到了極點。
很快,蜀國大軍就在馬謖的指揮下上山伏擊,本以為能打張郃個措手不及,卻沒想到張郃早就洞悉了馬謖大軍的動向,直接大手一揮,將街亭山團團圍住,蜀國大軍在斷水斷糧的情況下,很快就不攻自破。
而蜀國也因此而丟了街亭,只得退回漢中,這也為蜀國的落敗埋下了深深的伏筆。可以說,如果諸葛亮不錯信馬謖,那蜀國的優勢也不會丟失的那麼迅速。
錯跟一人
在研究三國文學的學者群體中,有一小部分人認為,諸葛亮的確是個有大才能的人,如果說他當年三顧不出山,沒有選擇劉備,而是轉投曹操或孫權陣營,一定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問題其實不太好解答,我們只能從幾個側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來聊聊曹操的陣營。瞭解三國的人都知道,曹操此人算不上英雄,但卻是個實打實的梟雄,他雖然有勇有謀且目光長遠,但同時也心胸狹隘、生性多疑,基本上是容不得身邊的人太過耀眼的。
如果說諸葛亮這樣的不世之材真的加入了曹操的陣營,那很有可能會在還沒有大放異彩的時候,就被曹操以各種各樣的理由除之而後快,畢竟欲加之罪又何患無辭呢?譬如說著名的謀士參謀荀彧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為魏國鞠躬盡瘁十數年,最終卻因與曹操意見相左,而落得個服毒自盡的結局,真不可謂不可惜。
再來聊聊孫權的吳國。我們都知道,吳國最大的謀士參謀便是周瑜,而且一直以來都有「既生瑜何生亮」的說法,其實就是印證了那句「一山不容二虎」,這樣有驚世之才的兩個人,注定了不能存在於同一個陣營之中,兩位天之驕子又怎甘心於共事一主呢?
更何況,早在孫策將吳國交給孫權之前,就已經指定了周瑜和張昭二人輔佐他,此時即使諸葛亮真的選擇了吳國,恐怕在這兩位「地頭蛇」的打壓之下,也無法成就大事。
而諸葛亮選擇劉備的蜀國,其實也並不是一時興起,「三顧茅廬」的故事足以說明,諸葛亮其實一直都是在等著劉備的。
正如歷史學教授曾仕強曾強調過,其實諸葛亮早就已經知道劉備最終會輸,而他選擇劉備也正是在對天命發起挑戰。所以我們綜上所述,其實所謂的錯跟一人,是不成立的。
錯娶一人
《三國誌》中是這樣描述諸葛亮外貌的,「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從這裡足以看出,諸葛亮此人在三國時期,絕對是個實打實的大帥哥,正印了《三國演義》中,「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的描述。
不過也正是因此,有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的婚姻也是有大問題的,他們覺得如諸葛亮這樣舉世無雙的人,絕對不應該娶黃月英那樣的醜女回家,正是所謂「錯娶一人」。
可是這真的錯了嗎?黃月英的樣子可能確實不符合當時的主流審美,黃色的頭髮、黑黑的皮膚,甚至還不怎麼光滑,顯得十分粗糙,這與諸葛亮確實稱不上是一對璧人。但諸葛亮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是看中外貌的人呢?其實他黃月英真正吸引他的地方,是才華。
《出師表》早有記載,諸葛亮對自己的描述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本就寫明了諸葛亮不在乎那些外在的東西,更何況,黃月英在諸葛亮的事業上,的確提供了很大的的幫助。
譬如諸葛亮傳世的機括製作、平定蜀漢南部叛亂的「臥龍丹」和「行軍散」,還有鼎鼎大名的木牛流馬,背後都少不了黃月英的努力。而看到這樣的成就,誰又能說諸葛亮「錯娶」了呢?
錯殺一人
在史書的描述中,諸葛亮是有一套自己的用人之道的,甚至有時候會和劉備相向而行,比較典型的就是重用馬謖而丟失街亭的故事。不過除此之外,魏延也曾「得此殊榮」,不過卻和馬謖相反,魏延是得到了劉備的信任,但卻一直入不了諸葛亮的眼。
魏延屬於五虎將之後的那一代人,因為驍勇善戰且長著一張大紅臉,所以時常被人稱為「小關羽」,絕對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將。而劉備的確十分看重魏延,先是被封門牙將軍,隨後又跟著劉備入川,攻下漢中後成為了鎮守漢中的鎮遠將軍。
可是諸葛亮卻對此事一直頗有微詞,在他看來,魏延這人在張魯手下的時候,就沒什麼作為,甚至還直接背叛張魯轉投劉備麾下,這樣善變的人又怎堪大用?
所以在劉備身故之後,諸葛亮和魏延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發了,雖然魏延有自己的想法,但諸葛亮位高權重,大部分情況都是魏延妥協,服從安排,一直壓抑著自己的不滿。不過魏延本就是個驕傲的性格,自然不會一直委曲求全,尤其是在那些自己看來十分出色的戰術,屢次被諸葛亮否定之後,直接導致魏延非常看不起諸葛亮。
諸葛亮病故後,給楊儀留下了一封錦囊,而一直看魏延不順眼的楊儀,沒多久便下令對魏延動手,以「叛國」之名被誅殺三族。若是這背後真有諸葛亮的授意,那確實是讓蜀國損失了一著名將領才。
小結
錦城惟余桑八百,不見武侯踏月來。諸葛亮在絕大多數人心中,都是智慧的代名詞,甚至都已經被神化了。而生在三國亂世之中,其過人的謀略以及政治天賦的確極其出眾,不僅獲得了同時代的極高評價,在後世也不斷被反覆謳歌。
自從魏晉時期以來,諸葛亮的武侯祠便有無數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只為瞻仰先生光彩,同時也留下了很多傳世之作。所以,世上哪有不犯錯之人?諸葛先生的一生雖然略有遺憾,但總歸是已經「鞠躬盡瘁」,那我們又何必揪著這些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