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甘墮落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公元316年八月,漢趙大將劉曜率軍包圍西晉朝廷所在地——長安。因在八王之亂中,關中屢遭戰火,長安並無多少存糧,再加上敵軍圍城,內外交通斷絕,長安城很快便陷入了饑荒之中。為了保全城中文武百官以及滿城軍民的性命,年僅十六歲的晉愍帝司馬鄴向劉曜投降,西晉滅亡。
此時,距離司馬炎篡魏建晉只過去了五十一年,距離晉滅東吳,完成大一統則只過去了短短三十六年。
作為我國歷史上僅有的九個大一統王朝之一的西晉,為何會只存在了短短半個世紀,便匆匆走向了滅亡呢?
這一切,還要從那位「赫赫有名」的晉武帝司馬炎的身上說起。
公元265年八月,晉王司馬昭中風暴斃,太子司馬炎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晉王、相國之位,把持曹魏朝政大權。不久,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退位,自己登基即位,改國號為晉,是為晉武帝。
我們都知道,在前朝滅亡之後,無論如何,新朝多多少少總會去研究一下前朝滅亡的原因,然後或是真心實意,或是象徵意義的去吸取一下前朝的教訓。但是在這些王朝之中,不乏有矯枉過正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吸取前朝因藩鎮割據而亡的教訓,創造了將兵分離的制度。的確,藩鎮割據被消滅了,但是自己的「武功」也被廢掉了,以至於被後人稱之為「弱宋」。
其實不止宋朝,吸取教訓矯枉過正的西晉也是一個典例。
我們都知道,司馬氏得以控制曹魏政權,靠的就是那場高平陵事變。而在高平陵事變前夕,曾有人向時任大將軍,控制朝政大權的曹爽諫言,提出曹魏宗室力量薄弱,如果中央一旦有變,宗室力量又不足以匡扶天下的話,恐怕曹魏天下就要落入他人之手了,不如效仿漢高祖力行分封,然後再效仿漢武帝推恩。曹爽則是認為漢初的郡國並行貽害極大,而後經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君王才得以解決這一問題,再行分封弊大於利。而且當時曹爽權傾天下,司馬懿都只能閉門謝客,他自然不認為會有人能夠威脅到中央。
結果,因曹魏宗室力量薄弱,在高平陵事變後,曹魏宗室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朝政大權落入了司馬氏手中。
於是,鑒於這種情況,不少人向晉武帝司馬炎進言,請求分封宗室子弟為王,以免重蹈曹魏滅亡的「覆轍」。
司馬氏奪得天下的過程中,全靠一批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持,如何處理和這些世家大族的關係,就成為了滯待晉武帝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如當年的曹魏,起初曹魏能夠給予這些世家大族足夠利益的時候,世家大族安分守己,曹魏政權內部穩定,國力強盛。但是,一旦曹魏給不了他們更多利益,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的時候,他們便轉而支持司馬氏,這才有了西晉王朝。
因為司馬氏本就是河內望族,也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世家大族,所以司馬炎深知有野心的世家大族究竟有多恐怖。而這些人的建議,便給了司馬炎一個不會在明面上激怒世家大族,但是又能鎮壓消滅有野心的世家大族的辦法——分封諸王。
與兩漢、曹魏分封諸王不同的是,司馬炎的這次更為徹底,直接為西晉滅亡埋下了伏筆!
泰始元年十二月,晉武帝司馬炎在洛陽皇宮之中大集群臣,宣佈施行新的分封制度,即將諸王封國分為三等:
以食邑兩萬戶的封國為大國,設上、中、下三軍,可募兵五千人;
以食邑萬戶的封國為大國,設上、下三軍,可募兵三千人;
以食邑五千戶的封國為小國,可募兵一千五百人。
除了德高望重的司馬炎叔祖、司馬懿三弟——司馬孚超越制度,擁有食邑四萬戶以外,其餘宗室子弟皆按照這一制度進行了分封,得到了自己的封國。
而後,司馬炎又以諸侯王兵力不足,無法對封地形成有效控制為由,將各個等級的封國所擁有的兵力上限拔高了一截。在滅亡東吳,為了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兵權,司馬炎又大肆削減州郡駐軍,除了中央王朝直轄的地區以及邊境州郡之外,其餘地區的州郡駐軍幾乎被削減殆盡,從此各地諸侯王手中的兵力成為了地區主要的武裝力量。
至此,西晉的分封制度成型。在這一制度設立之初,司馬炎的首要目的是在無形之中削弱世家大族手中的力量,而後又通過削減地方駐軍,收歸兵權的做法,想要奪走世家大族掌握的兵權。可是,司馬炎萬萬沒想到的是,他親自分封的這些宗室子弟在前往封國就藩之後,不僅與各地世家大族勾結,而且還大肆任用在西晉士族制度下無法出仕,對中央朝廷極其不滿的寒族士人為封國官員。
在這些寒族士人的影響下,這些諸侯王形成了一個個與中央朝廷利益相悖的地方政治集團,已然威脅到了中央朝廷。可是,晚年的晉武帝毫無進取之心,不再如同此前一樣勵精圖治,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甚至鬧出了「羊車臨幸」、與臣子相互「炫富」的笑話,根本察覺不到各地諸侯王的野心。
如此一來,隨著晉武帝的去世,再加上智力堪憂的晉惠帝登基,皇后賈南風擅權,西晉的內亂便一觸即發,而西晉政權也在內亂之中走向了衰敗,最終倒在了胡人的鐵蹄之下,導致「中原陸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