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個被劉備埋沒的發明家,看完他的發明就知道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一個被劉備埋沒的發明家,看完他的發明就知道了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以神機妙算、用兵如神令後人千古傳頌,稱得上中國古今家喻戶曉的人物。其實他還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放在現代的話,諸葛亮應該算得上是位發明達人。今天和您分享一下諸葛亮的那些經典的發明。

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是一種可以連續發射的弓箭,在當時是很厲害的武器,為諸葛亮根據前人的技術所製成,以往的弩一次只能發一支箭,十分不便。諸葛亮發明的連發弩一次竟然可以發射十枝箭,就好比步槍和衝鋒鎗的區別,大大提高了蜀軍的戰鬥力。當時蜀兵雖少,而能六出祁山,進逼渭河平原,魏兵躲在深溝高壘而不敢應戰,諸葛連弩功不可沒。又如建興九年,魏將張合被蜀兵射殺,皆可證明連弩的實戰功效。這連弩一是能連發十矢,二是矢長只有八寸。中國人用弓箭是世界上最早的,歐洲人剛用弓箭的時候,中國人已經用了近千年了。

孔明燈

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這是一項使用至今的偉大發明,也是現代熱氣球的雛形。相傳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令人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如今孔明燈早已成為了人們祈禱的一種用具,俗稱許願燈,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另外孔明燈與熱氣球的原理是相同的,稱得上是現代熱氣球的雛形。現代熱氣球是由法國約瑟夫·蒙哥爾費兄弟於18世紀發明的。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能算得上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熱氣球的人。

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是對木牛和流馬的統稱,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兩種運輸軍糧的兩種機械工具。相傳諸葛亮從漢中北伐曹魏,由於征途崎嶇,軍隊不便運輸糧食,因此諸葛亮對舊式車輛加以改裝,稱為」木牛流馬」。據說」木牛」載一年的糧食每天能行二十里,」流馬」有方囊二個,每個可以裝米二斛三斗,能夠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行走。「木牛流馬」使得蜀兵能在險惡的蜀道上迅速行軍,對當時的有很大的貢獻,這種機械式的搬運極大的提高了軍糧運輸的效率。其構造極其像牛、馬。腿由粗木製成。它不僅載重量大,而且不需要添加動力,不吃不喝,不拉不尿,僅憑轉動舌頭,就可以行走自如。木牛流馬的發明和使用,不管對當時還是現在的運輸來說都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只可惜當時的木牛流馬只用來在軍隊中運輸糧食,沒有在民間大範圍推廣應用,所以製造工藝便告失傳,實在令人惋惜不已。這種工具不用能源,比現在的還先進,或者可以理解為簡易永動機原理,現代很多人根據書中記載仿製,但多不盡人意,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並不比現代人差,在某些方面甚至令現代人都望塵莫及。

搭橋槍

諸葛亮平定南方之後,決定揮師北上,完成劉備興復漢室的遺願。通往北方的地形極其艱難,山多河多。爬山還好,關鍵是渡河:士兵們每次都要花很長的時間搭橋。諸葛亮也為此苦惱。一日,他聯想到古人如何造鐮鉤,從而發明出了搭橋槍。搭橋槍的槍桿和紅纓槍一樣長,槍頭程螺狀(有點像現在的螺絲刀),通過咬合連接起來,從而達到搭橋的目的。

扎馬釘

扎馬釘

扎馬釘,狀若荊刺,故學名蒺藜,三國時蜀漢諸葛亮所發明的一種對付騎兵的暗器,多散撒在戰地、險徑,用以刺傷敵方馬匹和士卒,所以,俗稱呼為扎馬釘。其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地雷,是一種防禦性的武器。主要原因是蜀漢不產馬匹,所以缺騎兵,因此對付魏國的騎兵很困難,尤其在開闊地帶步兵是沒辦法取得勝利的。有鑒於此,於是諸葛亮就發明了扎馬釘,也就類似於鐵蒺藜,扎馬釘有四個鋒利的尖,隨手一擲,三尖撐地,一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終如此,使觸者不能避其鋒而被刺傷。(總有一個尖垂直向上,三尖對稱支承於地。)就是一個小球上面均勻的佈置有四個刺,其尖呈三角錐形,不管怎麼拋在地上都有一根鐵刺向上,馬踩在上面就負痛倒地,無法衝鋒陷陣。尤其在退守和臨時佈防時作用非常的大,在當時就成了對付騎兵的殺手鑭。所以蜀漢才能夠以少數的步兵對付大量的騎兵,達到從容進退的目的。從而為三國鼎立的形成功不可沒。

由於扎馬釘在軍事上有一定實用價值,一直被歷代延用。現代戰爭中也常用扎馬釘作為防禦暗器對付敵汽車輪胎等。

噴火獸

火獸

諸葛亮在出征平定南方之亂之前就料到南方善用獸戰,料趙雲等人不敵孟獲的獸兵。故發明了一種外型似獸,朱紅色,能噴火的武器--火獸,,以對付孟獲的獸兵。不出所料,趙雲等人果然不敵孟獲的獸兵:南王孟獲以獸為兵,利用象、虎、野牛、狼等野獸大敗趙雲和魏延的兵馬。即日再戰,孔明使用早已預備的火獸打敗孟獲。

《三國演義》中這樣描述假獸:「孔明將羽扇一搖,其風便回吹彼陣中去了,蜀陣中假獸擁出。蠻洞真獸見蜀陣巨獸口吐火焰,鼻出黑煙,身搖銅鈴,張牙舞爪而來,諸惡獸不敢前進,皆奔回蠻洞,反將蠻兵衝倒無數。」

這種兵器類似於現代的火焰噴射器,噴出的火苗子沾到人身上就撲不滅,越撲燒得越旺,殺傷力極其強大。厲害到什麼程度?千軍萬馬都擋不住!諸葛亮曾經用它對付蠻兵的惡獸。此兵器一出,千軍萬馬即潰,威力強大無比。這種兵器到了晉朝就失傳了,真是可惜啊!

諸葛亮發明這種武器400年後,拜占庭才出現了類似的武器,一種叫「希臘火」的液體燃燒劑,封裝在木桶裡,通過手搖泵使烈火噴向敵戰船。

饅頭

饅頭

諸葛亮在七擒孟獲之後班師回朝的途中,突遇江面上狂風大作,波濤洶湧,瘴氣濕重,很多士兵都中了毒。聽當地人說,要解毒,就要用四十九顆南蠻人頭當祭品來安撫瀘水河神。諸葛亮聽完之後,認為南蠻的事件剛剛平息,怎能隨意殺害俘虜再起波瀾呢。為了解決祭祀河神的問題,他命隨行的廚師殺牛宰羊,把牛羊肉包到裡面,在外面用面做皮,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果然士兵們的病就好了大半,從函頃利渡過盧水,班師回朝。從此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因為是用麵食來代替"蠻頭〃祭祀河神,所以把這種麵食稱為"饅頭,即蠻頭的諧音。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佈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

八陣圖

八陣圖

八陣圖是由三國時諸葛亮創造的一種陣法,作戰時用以掩蔽士兵及阻礙敵軍的防禦工事或軍事陣法。因為蜀國多山,軍隊以習於在山林作戰的步兵為主,,一旦北上中原,便很難與魏國的騎兵抗衡。諸葛亮為了提高蜀軍的戰鬥力,將前人的」八陣」加以變化,成了後世所說的」八陣圖」。

八陣圖縱橫各八行,用輜車作為主要掩體,以鼓聲和旗幟等指揮軍隊,可以變化許多陣法。士兵排列為八卦形,八門入,八門出。此陣不易破解,善於迷惑敵人。此陣祭出,任爾兵強馬壯,萬夫之勇,一旦迷失陣中,皆難取勝諸葛亮後來又多次改造此陣,並由兵陣演化為石陣、馬陣。相傳諸葛亮禦敵時以亂石堆成石陣,按遁甲分成「生、傷、休、杜、景、死、驚、開」八門,變化萬端,可擋十萬精兵。當年司馬懿就因為沒有把握破了此陣才放棄殺入蜀境的。

孔明鎖

孔明鎖

孔明鎖相傳是三國時期諸葛孔明根據八卦玄學的原理發明的,曾廣泛流傳於民間。用一種咬合的方式把三組木條垂直相交固定,在沒有釘子繩子的情況下,能將六根木條交叉固定在一起。外觀看是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動動腦筋可拆解,裝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這種咬合在建築上被廣泛應用,在民間人們把孔明的這種發明製成了一種玩具——孔明鎖,一直延續至今,已經成為現代人一種類似於魔方的益智類玩具。

孔明棋

孔明棋

孔明棋,是一種一個人就可以玩的遊戲,它是由三十三個棋子排成井字型盤面,一般流傳的玩法是先取去中央的那個棋子,便可以展開遊戲。遊戲時,是將棋子跳過鄰近的棋子,到達一個旁邊空著的位置,被跳過的棋子則從棋盤上取開;跳的路徑可以前、後、左、右,但不可對角跳,直到剩下最後的一顆棋子,遊戲便結束了。相傳公元228年,蜀國南方暴亂。諸葛亮作為一國之相,決定親自率兵前往征討。然而,情況並沒那麼好:南方的氣候令士兵難以適應。加之軍中無趣,南王孟獲久久不肯歸服。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發明了孔明棋來活躍士兵煩悶的心。孔明棋規則簡單是一種流傳很廣的益智遊戲,也有很多種變形的棋盤擺法,後來失傳後輾轉流傳至日本、歐美,成為外國普及的益智遊戲。這種遊戲的魅力在於,玩法非常簡單,但是其中變化卻是數不盡的,解法更是不只一種,所以不論其形式如何變化,總是能帶給人們無窮的樂趣。

地雷

地雷

地雷是一種便於製造、廉價高效的防禦性武器,可以方便快速地佈置在很大的範圍內,以阻止敵人前進,在現代世界戰爭中頻繁使用,據文獻記載最早的地雷發源於中國。相傳地雷最早的發明並使用,是在諸葛亮南征孟獲的時候。史書中寫道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節,以引藥線;才一發動,山損石裂。」因為蜀軍手裡的刀槍奈何不了孟獲手下的軍士身上堅韌的籐甲,諸葛亮不得不使用地雷破敵。那時所謂的地雷,也不過是將火藥放在一個木盒子裡,因為沒有導火索,只好用竹筒裝上火藥作為引線。後來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弈中也曾使用過,不料天降大雨,致使預先布設的地雷因為火藥被淋濕不能爆炸,諸葛亮前功盡棄。後來經過不斷傳承和改進一直被發展延用至今。到了明朝,已有多種地雷的詳細記載,這說明當時中國的地雷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歐洲在15世紀的要塞防禦戰中才開始出現地雷,可見地雷的發明和使用遠遠早於西方,可謂是古人的智慧的結晶。

九連環

九連環

九連環是中國傳統民間智力玩具,相傳是因諸葛亮常帶兵打仗,為排遣妻子寂寞而發明。九連環形式多樣,規格不一。其製作,用金屬絲製成圓形小環九枚,九環相連,套在條形橫板或各式框架上,各環均以銅桿與之相接。玩時,依法使九環全部聯貫子銅圈上,或經過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樣,可分可合,變化多端。得法者需經過81次上下才能將相連的九個環套入一柱,再用256次才能將九個環全部解下。

同時,九連環也是按照一種順序來解的。解九連環需要相當一段時間,可以訓練人的耐心。 連環流行極廣,於明代普及,明代中期時,流傳更是極廣。清代上至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個個愛玩「九連環」。《紅樓夢》中曾有描寫在深閨中玩九連環的細節。

在西方,16世紀前,歐洲有了九連環的記載。1550年,巴黎刊行的數學文獻,清楚地討論過這「中國難題」。著名意大利數學家卡當的著作中將之稱為「中國九連環」, 九連環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有著聰明的象徵。在古代,對於人們來說,九連環不算是一種玩具,而是代表智慧的象徵。

看看這一個個鬼斧神工,技藝精湛的發明,是古代的中國人智慧的結晶,甚至令現代的發明家、科學家都自愧不如。古代有許多兵器製造技要,如今都已經失傳了。有些技術,即使古書中有記載,現代人也無法做出與古代一模一樣的兵器來。所以說,古代科學技術沒有現代發達,但古人的智慧絕不比現代人差,甚至比現代人還要高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