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諸葛亮一死為什麼司馬懿再也不打蜀國了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的歷史大家都很清楚,諸葛亮北伐,司馬懿率軍與他對峙,不久諸葛亮病逝。這對魏國和司馬懿來說是個攻打蜀國的好機會,然而司馬懿卻一直沒有行動。
司馬懿想放棄攻打蜀國嗎?當然不是。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曾追擊過蜀軍,但無收穫,就班師回朝了。後來,司馬懿又向魏明帝提出攻打蜀國的建議,可見司馬懿是很想攻打蜀國的。
但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司馬懿一生都沒有完成伐蜀的心願。
1.東吳的牽制
司馬懿提出伐蜀的建議,但是魏明帝不同意。魏明帝為什麼不同意呢?
因為諸葛亮去世後,東吳派軍北伐攻打魏國。此時,魏國要與吳國開戰,分身乏術,沒有兵力再去攻打蜀國。雖然,東吳半道退走了,但是攻打蜀國的時機已經錯過了。
七年後,東吳再次發兵攻打魏國,司馬懿請戰,經過二年的征戰,才打退了吳軍。然而長年征戰,魏軍的糧草已盡,而且士兵數量銳減,將士疲乏,無力再攻打蜀國。
司馬懿考慮到魏國長遠的發展,不宜再打仗,於是開始休養生息,並命鄧艾主持屯田。
所以,司馬懿沒有攻打蜀國,是受到了吳國的牽制。
2.平定遼東之亂
第一次魏吳戰爭後,遼東地區出現了叛亂,公孫淵自立為燕王。魏明帝十分惱怒,派司馬懿率軍出征。
由於公孫淵的糧食少,司馬懿採用圍城猛攻的方式,逼公孫淵突圍,最後公孫淵戰死。用了一年的時間,司馬懿平定了遼東的叛亂。
這次遼東叛亂,雖然沒有給魏國構成大的威脅,但是也牽扯了司馬懿的精力和時間。攘外必先安內,當魏國內部出現問題時,司馬懿是不可能去對外發動戰爭的。
所以,司馬懿沒有攻打蜀國,是被魏國內亂,打亂了計劃。
3.與曹爽爭權
內亂平定後,司馬懿本來可以考慮對蜀作戰的,但是不久,司馬懿與曹爽又發生了權力鬥爭。
因為,此時魏明帝去世,曹芳繼位,由於曹芳年幼,司馬懿和曹爽成為托孤輔政大臣。兩個托孤大臣互相不服,為了自身利益開始了權力的鬥爭。
曹爽想立威,要攻打蜀國。司馬懿卻不同意。他認為蜀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農業、軍事都得到一定的恢復。
而魏國這幾年,和吳國的兩次戰爭,在加之內部出現叛亂,使國力嚴重損耗,如果此時再戰,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百害而無一利。
但曹爽不聽,仍然派大軍攻蜀,結果被蜀軍截擊了,戰敗而回。曹爽不僅不反省自己的行為,還干涉朝政、開始專權。
於是,司馬懿就裝病,曹爽以為司馬懿無力與自己抗衡,便不再防範司馬懿。司馬懿見時機成熟,當機立斷髮動了高平陵之變,剷除了曹爽及其黨羽。
沒有了曹爽,司馬懿在魏國一人獨大,可以說是權傾朝野。按理說,此時伐蜀正是時候。但是他還是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呢?
因為司馬懿此時已經70高齡,身體遠不如從前壯實,滅蜀國的事情只好留給他兒子去完成了。
所以,司馬懿沒有攻打蜀國,是身體狀況不允許。
綜上所述,司馬懿一生只看得起諸葛亮一個對手,他一生都想完成攻打蜀國的心願。然而,事與願違,每一次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致使他無法去實現這個心願。
俗話說:計劃沒有變化快。人間之事,就是如此難以預料。
當然,計劃與變化的問題,不僅僅只是存在於歷史中,在現代社會,這樣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的。
比如,你可能喜歡一個美麗的姑娘,但當你鼓足勇氣去表白時,對方已經有了男朋友。
比如,你原計劃週末全家去郊遊,可是到了週末,公司卻要求你加班。
再比如,你的孩子成績一向很好,卻在升學考試時,生病了,因此沒有發揮好,而與重點學校失之交臂。
曾國藩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看,曾國藩這樣位高權重之人,都感慨人生不如意;司馬懿這樣深謀遠慮的人,也同樣無法如願以償。更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
如果,我們因為各種不可抗力,而無法實現心願時,也不必耿耿於懷。當事情無法改變時,我們可以選擇接受結果,雖然這件事情做不成,但還可以尋找下一個機會。
所謂成熟,不是每一件都能做好,而是當做不好時,能學會接受遺憾,因為它是人生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三國誌·魏書·明帝紀》
《晉書·帝紀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