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在經過數年的養精蓄銳之後,親自帶領大軍北伐曹魏,掀起了六出祁山第一戰。諸葛亮把攻擊目標定在魏國的隴西祁山堡、天水郡一帶。諸葛亮為了保證這次大舉進攻出師必勝,可謂精心策劃、煞費苦心,老將趙雲、新秀馬謖等蜀漢軍中精英全部出動。
然而遺憾的是,第一次北伐結果卻讓諸葛亮始料未及。由於馬謖缺乏實戰經驗,未能抵抗住魏國老將張郃的猛攻,趙雲的疑兵佯攻也被魏國主帥曹真識破,最後蜀軍全線崩潰,諸葛亮躊躇滿志的第一次伐魏之戰以慘敗告終。
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讓諸葛亮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他的此次出征在用人方面也有兩大收穫,第一是認識到了馬謖是個不堪大用的嘴炮將軍,第二則是收降了姜維。姜維來到蜀國,無論對於蜀漢還是姜維自身,都是一件值得銘記的大事。
對於蜀漢而言,姜維的到來之時,正值蜀漢處於青黃不接的人才荒,老成凋謝,後繼無人,優秀的軍事人才尤其極度匱乏。姜維作為三國時期公認的最為傑出的武將之一,極大充實了蜀漢的武將儲備,使得蜀漢避免了諸葛亮死後無人可用的窘境。
對於姜維本人而言,他也因此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和騰飛期。他在魏國時,不過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天水郡中郎將,在人才濟濟的曹魏,姜維幾乎沒有出頭之日。然而樹挪死人挪活,姜維來到蜀漢卻如魚得水,身價倍增,歷任蜀漢衛將軍、大將軍,獨掌軍事大權數十年,出將入相風光無限。
在姜維的發跡之路上,離不開諸葛亮的賞識和提拔。可以說,諸葛亮就是姜維生命之中的貴人和伯樂。姜維歸降蜀漢之初,不過是個無人知曉的下級軍官,既沒有知名度也沒有戰功,而且還是個魏國降將。因此在通常情況下,他這樣低的起點決定了他在蜀漢的未來發展之旅並不樂觀。
關鍵時刻,諸葛亮出現了。他對姜維高度賞識,並放手重用,認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諸葛亮在蜀漢一言九鼎,地位尊崇,他對姜維的態度,成為姜維仕途從此登上「直升飛機」,官職迅速上升,逐漸成為蜀漢軍中的骨幹人物和朝廷重臣。由此可見,沒有諸葛亮的一手提拔,姜維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之大的人生成就。
然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姜維對他的恩人伯樂諸葛亮,貌似一點也不尊敬。諸葛亮死後,姜維寫過一些文章,回憶他一生征戰生涯,其中有一篇著名的《蒲元別傳》,被譽為姜維散文代表作。
在《蒲元別傳》中,姜維記述了蜀漢著名兵器大師蒲元的事跡,其中有一句「君性多奇思,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姜維這句話,可以說是對他的恩人諸葛亮極不尊重。
眾所周知,中國古稱禮儀之邦,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稱呼非常講究。直接稱呼正名,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尤其是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更不可以直呼其名,否則就是大不敬。但姜維身為諸葛亮的老下級和晚輩,卻毫不客氣直呼其名,可謂很不尊重。
姜維為什麼會對諸葛亮如此無情?其實也不奇怪。諸葛亮雖然對姜維有知遇之恩,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卻與姜維因為兵權問題鬧得水火不容。《三國誌》記載,諸葛瞻與姜維矛盾最尖銳時,曾經上書劉禪,強烈要求罷免姜維兵權,差點終結了姜維的仕途生涯。這也是姜維與諸葛家族之間唯一的一次交惡記錄,此事極有可能成為姜維對諸葛家族不滿的導火索,才會出現直呼諸葛亮其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