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三家歸晉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無數的三國英雄在這浪花當中走向了人生的盡頭,就連到了最後爭鬥了大半個世紀的魏蜀吳都被晉王朝給滅了。作為晉王朝的實際「開國皇帝」——司馬懿又是如何力壓這無數英雄成為最終的王者,而他的晉王朝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蠶食曹魏的勢力,最終還實現「三家歸晉」。
「剩」者為王,拼的不是智慧而是誰的命更長
三國時代,是古代一個人才高產的時代。自東漢末年,董卓入京起,群雄崛起,文人武將各顯其能。在這麼多的文臣武將當中,不乏郭嘉、龐統這樣的超級謀臣,也不乏周瑜這樣文武兼修的國之支柱。跟這些能臣良將比起來,司馬懿的智慧實在算不上是最高的,更直觀的對比便是諸葛亮。
在魏蜀爭霸當中,諸葛亮多次戲耍、擊敗司馬懿,如果不是蜀國綜合國力不濟,說不定諸葛亮的北伐早就成功了。但是即便是再聰明的諸葛亮,最終都敵不過司馬懿,並不是智慧上的差距,而是在於諸葛亮在生命上耗不過司馬懿。五丈原吐血身亡的諸葛亮,在臨終前應該想起了那句歌詞「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可惜這一切都是命,隨著東漢末年那一批老一輩的文臣武將的相繼去世,此時六七十歲的司馬懿成為了魏國的主宰。
除了生命更長之外,司馬懿能夠「建立」晉王朝還與其性格息息相關。在司馬懿身上有幾個性格是他成功的關鍵。
其一,韜光養晦。在三國那個「衣冠不能自安」的年代,如何能在這亂世當中存活下來是一門很高的藝術。特別是在愛才如命又多疑好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門下,這些身懷絕技、胸有韜略、腹有良謀的人能受到重用,同時也可能因為一點點錯誤而命喪刀下。華佗、楊修之死,讓年輕的司馬懿深有感觸。為了能夠活下去,司馬懿只能韜光養晦、深藏不露。
到了曹芳時期,司馬氏與曹爽爭權的關鍵時刻。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司馬懿不惜裝病,史載:「持杯飲粥,粥皆流出沾胸」,以至於曹爽都認為司馬懿「屍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在後來的高平陵之變當中,司馬懿一改往日的病懨懨,生龍活虎的發起了這場政變,拿下了曹魏的實際控制權,為晉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礎。
其二,隱忍等待。比起韜光養晦,隱忍是一種更高的境界。因為韜晦是客觀環境催逼下的迫不得已,而隱忍是主觀意志要求下的自我壓抑。隱忍者都在等待時機,一旦時機來臨,便爆發出磅礡之勢。曹操在世的時候,因為「三馬同槽而食」的疑夢,所以司馬懿不敢出頭,時刻隱忍著,直到曹丕繼位,司馬懿才顯露才華。
最能體現司馬懿隱忍的一件事,便是諸葛亮的「巾幗婦人之飾」的侮辱。史書曾載,諸葛亮為激司馬懿出戰,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這在古代乃奇恥大辱,連司馬懿屬下軍士都忍受不了,而司馬懿卻不為所動,繼續堅壁據守。
其三,謹慎處事。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個小心謹慎的人,但是與司馬懿比起來,那可算是小巫見大巫。《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雖然是杜撰出來的,但是卻是現實當中司馬懿的性格體現。空城計裡面的諸葛亮,面對司馬懿大軍壓境,坐守空城、焚香彈琴。而提軍十萬之眾的司馬懿謹小慎微,竟然連試探一下都不敢,後軍當前軍,即刻撤兵。其謹慎的性格可見一斑。
其四,當機立斷。史稱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猷外決」。處事果斷,善於把握機會是司馬懿的一大優點。關於司馬懿的當機立斷,從討孟達一仗可以看出來。當司馬懿看到了孟達有了反叛之心後,面對諸將的勸諫,司馬懿當即說出了:「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隨即派兵出發,原本一月的路程,司馬懿率大軍八日到達,孟達來不及反抗,很快兵敗被殺,真是「兵動若神,謀無再計」。
還有就是高平陵之變,當時曹爽已經力壓司馬家許久,司馬懿本人也行將就木。但是當他看到曹爽外出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后,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隱忍多時的司馬懿一改往日病態,內心排山倒海之勢立時顯現,僅以三千甲兵就很快控制住了朝廷,最終成功的奪取了政權。
可以說,司馬懿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除了他的長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